动销:产品畅销的秘密
2014-09-09 12:13:53
阅读(2055) 评论(0) 作者: hahahh 关键字:产品,

前言    产品畅销的秘密

            

余晓雷

 

一、抓对5个营销原点问题,畅销才有可能

所有的老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最近产品不动销!

老板反复沙盘推演:我这个宝贝产品是举全企业之力精心研发多年的产品,质量一流,价格也很合理;包装是请专业公司设计的,印刷很精美;广告是4A公司策划的,代言人请的还是大牌明星;媒介计划也经过专家用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过,已经精确到每花一分钱,有多少收视率了;试销、试用反馈的意见很好,经销商很有信心,销售团队的绩效考核设计也不错。可是,产品摆上货架了,一周、一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要说纹丝不动,倒也不是,但就是没有像流水线一样,流动得很快、很顺畅,一句话:不畅销!

于是,老板去请教营销专家,专家说:“找准需求!”可是,北京雾霾够大,清肺的需求够大了吧,那个啥啥清肺饮料也并没有畅销起来啊。反过来,你看看女人那一柜子的衣服,哪件是因为有明确需求而买下来的?

不能说专家找准需求的建议不对,而是要明白,除了需求,消费者在购买一件东西的时候,头脑中一闪而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购买决策时的顺序是怎样的?哪个问题最有决定性作用?

多年的营销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这些问题,并且采取真正的营销措施,产品才能畅销起来!这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营销原点问题。

这一点,我们要感谢史蒂夫·乔布斯。苹果手机的畅销让我从杰克·特劳特、阿尔·里斯、迈克尔·波特的理论研究中摆脱出来,从书本和坐而论道的这个派、那个派中解脱出来,转而从营销实战中,直指人心,破解每一个产品畅销的真正原因,即消费者购买决策时,心智中一闪而过的5个营销原点问题:“认知、需求、品类、品牌、价格”。

可以这么说,抓不住这5个原点问题,你的一切营销动作都是在迷雾中前行。无论你的动作是大张旗鼓地冲锋,还是谨小慎微地爬行,你的资源一定会在模糊甚至错误的战略方向指引下,被浪费得干干净净,——我敢打赌!

不客气地说,95%的企业正处于这样的爬行状态,那剩下5%快速成长的企业又是怎样的?他们就是苹果、特斯拉这样的成功企业。他们的成功一定不是偶然,一定是破解了营销原点问题之后,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地往前推进的结果!

二、洞穿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事件的主角消费者,虽然天天买东西,但他自己并没有发觉,为什么买这个不买那个,即这5个问题完全处于下意识状态。

一般的企业家,面对这5个分别看起来似曾相识、却又似是而非的问题,难解其中奥义,更不用说把它们串起来经过系统的思考,形成企业营销竞争战略来指挥营销战役了。

消费者不懂没关系,企业经营者不懂就危险了!所以,科学地解剖这5个营销原点问题,是我们在本书中破解产品畅销密码的关键。

我们从营销经典的解读及实际销售活动中,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无论其购买决策时间短至采购日常消费品的几秒钟,还是长达购买汽车、房子这样大宗物品的半年一年,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即:“以认知为基础,以需求为动念,以品类做思考,以品牌做选择,以价格做决策。”

这个心智一闪而过的过程,我们可以按照顺序一一进行解剖。

(一)以认知为基础

在消费者的心智里,他获得某个商品信息,有初步直接或者间接的认知。

例如,两兄弟大雪天上山砍柴,累了休息的时候,弟弟说:“哥呀,等咱有钱了,咱买把好钢打的王麻子刀,那个刀锋利得很,砍柴肯定比现在快多了!”哥哥说:“你笨呀,要是咱发财了,每天像皇帝一样在家里吃烧饼卷大葱,谁还来砍柴?”在弟弟的认知中,知道好钢打好刀,王麻子牌的刀好使。在哥哥的认知中,发财了就不砍柴了,但是在心智认知中,发财后 “帝王般”最好的生活就是吃大葱卷烧饼。

心理学家研究过,人们在梦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醒着的时候所见所闻的无序拼凑,也就是人们梦里不会出现一个心智中没有信息储存、无缘无故、无根无基的东西、事件或者人物。

每个老板制定战略前,必须花点心思,调研一下,我的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我如何扩大这种认知?——认知又分为多年自然形成的“历史认知”,与经过企业投广告、做公关后形成的“教育认知”。

(二)以需求为动念

打坐练气功的人都知道,人的内心很难真正静下来。因为,人有各种各样念头,一念未灭,一念又起,这些念头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需求。

大多数时候,人们并没有很明确地想要买一件东西,只是心念一动,就买下了。每个老板都要想一下,如何让消费者在动念需求的时候,让他的认知中能够有自己的产品出现?

(三)以品类做思考

品类是一个满足需求、对应需求的心理类别划分,不是产品物理形态类别的品项划分。

比如,我早上饿了,是吃牛奶加麦片的西式早餐,还是豆浆加油条的中式早餐?这是消费者思考的产品心理归类即本书创造的概念“品类问题”,这是基于西式、中式早餐有所区别的认知,在需求心念一动的时候,思考的问题。至于牛奶是多大规格的、什么包装的,油条是长的、短的,那是外界所通俗理解的物理品项问题。两者在消费心理上的区别非常大。

各位老板要思考一下,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心理“品类”,对应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

(四)以品牌做选择

人们记住一个人,首先记住他的名字,并以此区分熟人与陌生人。如果我们记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陌生人名字很久无缘见面,某次见面的时候,会有“久仰、幸会”的感觉。

选择商品也是这样,人们会首先考虑那些“有名有姓”的商品。但是,人们在某个品类里,能够记得住的品牌通常在3~7个,能够形成购买选择的,通常是排名第一二的品牌,老三的机会很小。因为,消费者每次去超市,面对的是几万个商品、几千个品牌、几百个品类。

判断一下,你的产品在品类、品牌里排名第几?消费者选择你的机会大吗?

(五)以价格做决策

在5个营销原点问题上,价格问题是唯一一个在消费者显意识里,进行了难能可贵的“半理性”思考的问题。

本书我们对价格与价值博弈关系的研究,是定位、品类战略、竞争战略学派所没有涉及的,这一点是本书在理论上的重大首创,它真正地将5个原点问题串起来形成动销驱动力。

价格,是购买决策临门一脚的问题。人们在思考价格问题时,掺杂了各种因素。比如,一个富二代与白领屌丝在购买东西时,出手速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家庭背景问题。一个人在春风如意时与失业在家等待救济时,对价格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这是收入稳定性问题。一个做事冲动的人与一个老成稳重的人,对价格的思考是不一样的,这是性格问题。一个当家的人与不当家的人,面对价格问题时,行动是不一样的,这是社会地位与责任感问题。宏观环境好与市场不景气,人们对商品价格的承受力是不一样的。公款消费与自掏腰包,是不一样的。散装销售与整盒、整件销售,价格吸引力也是不一样的。日常例行的有计划消费,与节庆、纪念日的冲动消费,对价格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

你的产品价位如何定位、如何引导消费者及时决策,果断购买?

三、从5大原点出发,打造畅销品

弄明白了消费者心里一闪而过的5个原点问题,那我们如何让自己的产品畅销起来呢?

请在专家的指引下,制定让产品畅销的营销战略,否则,如同《孙子兵法》一样,一看都懂,一用全错。下面,我们阐述经过实践检验的5个观点,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这是本书前言的精髓。

(一)认知大于事实

这给企业家当头一棒!很多企业家,特别是技术出身的企业家,说起自己的产品如数家珍,认为自己的产品这里好、那里好,流露出的神情,一点也不亚于父母替大龄儿女出席某个相亲会,介绍自己宝贝孩子时的那份执着、认真与自豪。

这时,我往往会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反问他:“王老吉真的能去火吗?”“六个核桃真的有六个吗?真的能补脑吗?”“农夫山泉,真的有点甜吗?”

消费者只能从有限的、模糊的信息中,对某个产品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认知:如日本人,坏人;东北人,豪爽。至于,是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是坏人,每个东北人都豪爽,消费者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研究、对应每个具体事实的。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认知大于事实。

这个结论不是让我们不讲事实,而是告诉我们要务实地顺势而为,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人们心智中已经形成的、固有的历史认知,把这种不花钱的认知强化为“事实”。这样,我们就在人们购买决策的瞬间,抢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优先进入他的品类思考范围与品牌选择视野。

绝大多数固执的企业家,在第一关这里就摔了大跟斗,对不花钱的历史认知不调研、不总结,不去对应产品的特性进行认知价值筛选,而是花了巨大的精力,进行一厢情愿的、艰难的认知教育,并且据此进行营销战略、战役、战斗的布局与资源配置——烧钱啊,哥哥!

您,是不是这其中的一位呢?

(二)需求需要“勾引”

爱,你说或不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是诗,不是生意。

人的需求,除了饥饿、睡眠这两大刚性需求,会自动、定时按照生理规律产生,其他绝大部分的需求,必须在特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才能被唤起与激发出来。刑侦学家发现,强奸案的环境诱导因素很重要,比如路灯黑暗、女孩穿着暴露等。我们还发现,即使是睡眠与饥饿这样的刚性需求,也会有差异化的品类细分机会:人们午夜就想睡觉,但是很多人睡眠并不好,脑白金就满足了改善睡眠需求;一到饭点就肚子饿,但不是马上就有饭吃,谁会满足临时填充饥饿的需求?

手机是打电话、发短信的,电脑是处理信息的,把手机与电脑合二为一,就产生了智能手机。史蒂夫·乔布斯不是发明了智能手机,是通过人性洞察,“勾引”起了掌上信息处理的需求。

“困了、累了,喝红牛!”“怕上火,喝王老吉!”“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这些广告语、定位的输出语俗气吗?——没关系,关键是产品畅销了!幕后的策划报告告诉我们,王老吉利用了凉茶去火的历史认知,“勾引”、强化了购买需求;六个核桃利用了传统药食同源、核桃以形补形的历史认知,“勾引”、强化了补脑需求。

你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什么样的需求,要大胆、直白地依据消费者已经形成的、不需要教育的历史认知(而不是事实,请注意!)大声地说出来,不要羞羞答答,更不要转弯抹角!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过了第二关!

(三)品类定错位,功夫全白费

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都长大成人,老爸给每个人20万元,希望他们自己创业。

大儿子用20万元买了辆出租车,每天风雨无阻,勤奋操劳。二儿子用20万元付了四套房子的首付,自己住一套,利用其他三套的租金交银行利息。10年过去了,大家应该猜到了两兄弟的结果。

 

六个核桃如果继续跟在承德露露后面,定位为坚果风味饮料这个小品类,而不跨入补脑植物蛋白饮料的大品类,根本无法实现几年突破100亿元的营销奇迹。

黑芝麻糊、燕麦片、核桃粉和豆粉这些一到夏天就没有人吃的冲调品类,如果不进入更大的、每天都吃、随时都喝的品类,可以想象,要突破10亿元的销售额,该有多难。

很多老板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公司:“我公司产品有30多个品类……”但我会客气地纠正他:“老板,据我观察,您的产品还没有一个大单品已经形成营销学意义上的品类!”他的惊讶与错愕,你可以想象。

1.什么是品类

什么是品类?通常从认知与需求两个维度进行判断,就是消费者心智中、认知上不需要进行解释性的教育,需求上一“勾引”,就能产生购买行动的商品“心理类别”。

日本人是品类,东北人是品类,广西人还不是品类,最近,香港人成为品类(你懂的)。

汽车刚刚出现的时候,被叫做“喝油的马车”;史蒂夫·乔布斯不把苹果手机叫做掌上电脑,而宁愿继续把它叫做智能手机,就是为了在消费者心智进行品类定位的大单品中“站队”。因为,与手机比起来,电脑的认知是“大、笨重、贵”,手机则是“轻便、便宜、方便” 。

品类定错位,功夫全白费。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你的产品定位在沟里,你长大了,顶多是条泥鳅;你定位在河里,你就是条跳龙门的大鲤鱼;你定位在海里,你就是大鲸鱼!

2.如何进行大单品的品类定位

这里要引进一个“品类发育度”的概念。

营销学有很多很复杂、很专业的定位技术,在此,可以从三个角度通俗地描述一下:

从消费者角度,有一半以上的人一说起你的产品,能自动地进行认知归类;有十分之一的人,经过你的需求“勾引“,能够产生购买行为,这说明你的品类已经发育成熟了。

从企业内部判断,发育成熟的具体标志就是:你有某个产品成为占公司总销量70%以上的大单品。

从企业外部判断,竞争者公认的品类成熟标志是:品牌成为该类产品的代名词。

否则,所有的产品还是物理意义上的品项。展示厅里可以有成千个品项,但是,也许你只有一两个发育成熟的品类。

通俗地表述一下,判断品类发育度的标准是:

(1)有50%以上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或类功能有原始的、不需教育的历史成熟认知

(2)在经过科学定位后的品类输出语的提示下,有10%以上的信息接收者表示听过这句输出语,内心会产生购买冲动及产生购买行为。

这两点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调研、严谨的分析及深刻的洞察。

品类定位的输出语可不是一句广告语那么简单,它综合了营销专家们一切前期的专业技术攻关与营销实战智慧,是一切营销行动的总纲领,如同“打土豪,分田地”一样。当时中国95%以上人口是农民,90%的农民没有土地,而土地是农民心智中最大的财富,渴望拥有土地是农民最大的需求。抓住了这个问题,土地革命成为革命的战略方向。

但是,品类定位的输出语确实也是一句广告语,如果你没有资源进行传播,让它进入消费者心智产生认知,勾起他购买产品的需求,那么它什么也不是。没有品类定位的科学传播,地面工作会非常吃力,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物理层面竞争优势(如渠道优势)会非常不牢固。

找准产品的品类定位并且进行高效的传播输出,是你要跨越的第三关。

(四)品牌,宁为鸡,不为牛后

“要做就做老大”这是很多企业家的口头禅。在柯达胶卷没有成为历史之前,很多企业家很迷信品牌。很多策划师,特别是4A背景的那一代广告人,也把打造品牌奉为营销的第一要义。

中国人早就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因此,品牌一定与品类脱不了干系。你看,当VCD这个品类不在了,爱多品牌就不见了;当模拟信号手机不见了,摩托罗拉品牌就消失,诺基亚也很难见到了。当谷歌眼镜大行其道的时候,放心,苹果也会很快不见了。

这就是品牌背后波涛汹涌的品类竞争,如何将品牌打造与品类竞争结合起来?

成熟品类中的第一品牌往往是历史已经形成的,如果你已经占据了品类的第一品牌,那么你就要扩大品类。扩大品类的途径,就是刷新消费者对品类功能的认知,扩大他的需求。

如果你在品类中排名在第三以后,那么无论是第三,还是第七,都已经不重要,你要做的是如何占据品牌老二的位置。

如何占据老二的位置?想想百事可乐,你就知道了。路径就是,在原有成熟品类中,细分一个新品类,然后把自己说成是这个细分品类的老大。

我们惊奇地发现,当品类中的老大与老二“打起来”时,品类的市场容量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只是老三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著名的“品牌挤出效应”。比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打起来,其他可乐不见了;加多宝与王老吉打起来,和其正难受了;蒙牛跟伊利打起来,光明施展不开了。

六个核桃独步天下,谁来当老二?补脑植物蛋白饮料在呼唤这样的品类竞争者。有远见的企业家,不但会容忍,甚至自己会主动培养一个这样的“老二”品牌,毕竟,品类的长治久安,才是品牌的百年大计。

如果,你不小心进入了一个发育不良的小品类,通俗地说,你已经掉进沟里去了。在小品类里,你就是当一千年的老大,也只是花果山里一猴王。

老板,赶紧的重新进行品类定位,把品类调整到大海里来,哪怕只是当个老二品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老二有时比老大还幸福。别小看这样的小小调整,你眼前会慢慢豁然开朗、阳光灿烂!

让你的品牌进入品类阵营的前2名,争取做老大,这是产品畅销的第四关。

(五)价格不重要,价“值”才是关键

很多年前的一个故事,一个服装老板在广州白马市场进货,20元淘了一件裙子,因为品牌写的是英文,她不知道是什么牌子,标价50元,一个月没有卖出去。某天,淘气的儿子放学来店里玩,在价格标签后加了个0,几分钟后进来一个时尚女郎,二话不说就买走了。

原来,这是一个著名的时装品牌,在香港打折的话,也得卖800多元,这家店卖500元。时尚女郎是识货的人,感觉占了300元的大便宜;老板娘20元捡漏,大赚480元,皆大欢喜。

价格与价值对应、对等,让双方觉得“皆大欢喜”,这就是定价的奥秘:

人们不一定喜欢廉价,但是一定喜欢讨价还价。

人们不一定喜欢便宜,但是一定喜欢贪点小便宜。

为什么?这就是人性。人们在讨价还价中,感觉实现了价值,因为讨价还价是一种智力劳动,人们付出了劳动,希望有所收获。所以,懂得做生意的人,一定要留给顾客一个讨价还价的机会。请记住,你给他一个这样讨价还价的机会,他会还你10个再次上门的机会。

同样,人们愿意远渡重洋,去法国买一个6万多元的LV手提袋并不觉得贵,因为同样的包,香港地区要8万多元,内地要10万多元,还觉得赚了4万元,连出国旅游的费用都赚回来了。比如,女孩子不愿意买便宜的化妆品,但还是愿意为大卖场一个有折扣、有促销的主题推广活动,为免税店高昂的价格买单,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占了便宜。

无论你卖的是房地产,还是机械;无论你是开工厂、开店铺还是开网站,价格问题表象背后的心理博弈机制要达到的效果就是:“通过讨价还价,让他沾点便宜:皆大欢喜。”

定价技术过关了,产品畅销的最后一个障碍就顺利清除了。价格对动销的驱动力,是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论、阿尔·里斯的品类战略及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所没有涉及的,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稍有提及,但是语焉不详。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会详加论述。

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我们不可能无视价格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决定性作用。本书将它创造性地纳入我们发明的动销原理,去帮助企业真正解决产品畅销问题,是因为我们与广大务实的企业家们一样,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与学院派、讲座派去做无谓的教条之争。

如何用好这5个原点问题的精髓,去指导营销,实现产品畅销?看完此书,还得靠您指挥自己的团队,爬雪山、过草地,一仗接一仗地去打。

这可能是一篇很长的前言,但是,相信您看完后会觉得很有价值。当然,更有价值的,还在后面为你揭示如何真正实现这些价值的篇章里。本书每一个章节,都是我们20多年的心血,力求书中每一句话都有它的价值,绝无边角废料。

本书上篇的五章分别针对畅销的五个关键点展开,告诉大家实践操作中的关键点。中篇从运营落地的角度,解决的是竞争成本、效率与风险控制问题。最后,下篇主要从竞争与成长的角度,看看各个生存阶段的企业,如何围绕动销、运营来展开竞争,使得自己的企业长盛不衰。

本书的第一作者吴江萍老师凭借20多年对心理学、创业学的深刻理解,让本书脱离了普通营销书籍的那种“要么是材料与理论枯燥的拼凑,要么是插科打诨的无厘头”的市井流行风格。

写完此书,我们再次全身心投入火热的市场竞争中,再次实践、再次验证,循环往复。我们相信,无数经过我们策划的产品畅销了,这本书的持久畅销也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

  • 评论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