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 为何好心没好报——财务总监坑老板,谁之错(曾伟 )
2015-01-22 11:39:51
阅读(1985) 评论(0) 作者: hahahh 关键字:佛学与管理
苦中得乐:管理者的第一堂必修课

曾伟教授:各位朋友,现在中小企业都面临非常多的管理问题,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六祖寺的方丈大愿法师,也是我的师父,来跟我们就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些解答开示。师父,您好!

大愿法师:教授好!

曾伟教授:师父,佛家讲因果,但我前几天遇到的一个老板跟我说了一件真实的事情。

他有一位朋友是工厂的老板,几年前做到了一年几亿元的生产规模,但2011年他的财务总监和他的副总经理背着他拿了工厂的两千万元去澳门赌博,输了个精光。后来这位老板知道了,气得想把财务总监和副总经理送进监狱,但财务总监说:“我进了监狱,你也会进去,因为我掌握着你的很多‘材料’。”这位老板只好忍气吞声,让财务总监和副总经理一走了之。从此,这位老板对谁都不再信任,企业效益一落千丈。

我的问题是:这位老板如此信任和重用财务总监和副总经理,为何好心没好报,落得损失几千万元还只能忍气吞声的下场呢?这里的因(老板的信任)与果(几千万损失)对应吗?

大愿法师:因果之道不应该单单看这个单一的因素,因为佛教说众缘和合,一定不是单一的因,然后成就了这个果,一定有无量的因,然后成就了现在的这个果。

所以,当其他的不相匹配,只凭某一点就认为自己付出了,然后就应该会得到,其实不是如此。

老板用完全信任别人的态度来对待员工,这是一个善,但这还不够。在有一个好的德行的同时,他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如果没有制度,他其实是处在一个无明状态。一个财务总监能够动几千万元,而老板完全不知情,这正常吗?说明企业的财务制度有巨大的漏洞,这就是一个“恶”了。

能不能给财务总监使用资金的权力?能不能信任他?可以,但是在他使用的同时,老板应该马上知道。如果不能马上知道,他有觉知在吗?没有,他的心在一个无明状态。

他以为:“我只要很好地对人家就好了!”但是“我很好地对人家”一定能够招感到“人家很好地对我”吗?未必!我很好地对人家,当我没有觉知力、没有智慧的时候,我事实上处在一种无明的状态,这又是一个“恶”。

所以,不单单是要有一颗“对人好”的心,更要看,我对人好心的同时,是否有智慧作支撑。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更深的“恶”。这个老板对人好的源头还是自私的心,他对人好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求回报的。

他对人好,是希望人对他好,这个源头就是一颗交换的心,本质上还在做生意,不过不是拿“钱”做生意,而是拿“我很信任你”交换一颗“你就应该死心塌地跟随我”的“心”。当你觉得别人就应该像一条忠实的狗,对你这个主人不离不弃的时候,实际上你想的源头是什么?源头是自私的心,对吗?这是一个更大的“恶”。

曾伟教授:师父的意思是,他对人的“好”并不是单纯地付出、施与、布施的那种“好”,而是求回报、执着心很重的那种“好”。

大愿法师:对。

曾伟教授:而我们佛家认为所有的执着都是有害的。那这位老板对人的这种“好”,其实也是一种“害”,只不过害到头害了自己而已。这个老板面对这种果,不应该再去执着了,不应再执着于自己的“好”,再执着于别人的“恶”。而应该从这里头看清自己的损失和自己种的恶因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不论是缺乏制度建设也好,缺少智慧也罢,或者自私地对人“好”,等等,这其实都是“恶”。这么多恶因存在导致的果报当然就是恶了,因果不空呀!

大愿法师:对。

曾伟教授:如果他明白根子还在自己身上,应该怎么办呢?他应该还要不断地用一些人,然后不断地通过别人看清自己。应该大胆地继续用人,用下去,也许这些人会一次次地给他教训,但是他们会让他的内心一次一次地明白、干净起来。假如他承受得住,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修炼的过程。

大愿法师:对,确实就是这样。应该说他这个恶的果,本质上是因为他内在的亲因缘,就是他的起心动念一开始就是一颗自私的、恶的、隐藏得比较深一点的自私心。

所以,当任何外在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从外在、从别人那里找原因,把责任推卸给人家,而应该先照亮自己的心。外在的任何呈现本质上都是为了照亮自我内心的盲点。原来认为自己很好,道德也好,也很相信人家,但是现在事实就能够提醒自己:我内心深处,还是为了自己,我还是很自私的。

如果能够从这个地方来照亮的话,处理之道就完全不同了。不会去仇恨人家,而是着眼于制度建设、流程建设,并且改掉自己当甩手掌柜的毛病,以及单纯依靠信任别人就想图回报的侥幸心理。

曾伟教授:师父讲的侥幸心理又是他内在的一个“恶”因吧?

大愿法师:对。他做企业管理不靠制度,只靠“对人好”就是一种侥幸心理,本质上是求利。人家的心里能感知到,人家也会求利,或者人家的想法是:“我拿几千万元去赌,如果我能够赢几千万元,把老板的钱还回去后,自己还能够多得几千万元。”他有这种侥幸心理。

曾伟教授:我也认为这个财务总监去澳门赌博,其实是一种侥幸心理在支配他,而不是一种害人心理。

大愿法师:对,没错!

曾伟教授:他拿两千万元出去,是希望再拿四五千万元回来,再把这两千万还了。如果他有害人心理,直接贪污就行了,反正抓着老板的把柄,老板又奈何他不得。这种侥幸心理,像您刚才说的,其实又是老板的侥幸心理感应出来的。老板的侥幸心理是什么呢?我不管你,不定制度,不要监管,我只要对你好,就可以了。这就是侥幸心。

大愿法师:对。

曾伟教授:老板在管理上的侥幸心感应出了财务总监的侥幸心——我拿你的钱去赚更多的钱,只是不跟你说,然后,把你的钱再退回来。

大愿法师:嗯。

曾伟教授:所以我觉得从师父的话里头应该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老板要从财务总监的行为看到财务总监的侥幸心理,再从财务总监的侥幸心理找到源头,是自己的侥幸心理。

大愿法师:对。

曾伟教授:这只是一连串的因果感应在起作用。这种对因果的觉知,也许是他产生智慧的地方,这就是“烦恼即菩提”。他如果能转这个念,就会从这件事情里得到一个很好的教训或者启发。

大愿法师:对,最高的境界就是老板把这个财务总监当成自己的戒师。

曾伟教授:谢谢师父。



  • 评论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