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盘中盘”营销路径的必然性

行业内还有一个普遍性的观点:认为“盘中盘”是中高档白酒的必由之路。是耶?非耶?让我们对中高档白酒的营销再做一个分析。

按照现在的行情,所谓中高档白酒是指酒店终端零售价在100元以上,商超零售价在80元左右的白酒品牌,传统高价(200元以上)、超高价(500元以上)名酒(茅五剑等)成为中国白酒品类价值的捍卫者。当前各地区风起云涌的“白酒品牌化”风潮,真正能够实现“量与利平衡”的主流白酒产品是在中高档价格区间里实现的,很多大做广告、大做展示的二线超高价白酒其实都在“赔本赚吆喝”,能对中高档主流产品起到带动作用就“阿弥陀佛”了。

小盘是中高档白酒“高酒龄嗜酒者”的TGMP,能夺下小盘确实能形成对中盘、大盘的拉动。现在的问题是:小盘究竟能承载多少品牌的轰炸?或者说小盘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白酒品牌的生死?当小盘已经变成“兵家必争之地”的时候,是否存在第二种、第三种品牌成长路径?

小盘是如何运作来推动白酒销售的呢?首先是渠道费用:进场费、包场促销费或买断促销费、上架展示费、特殊展示费、开瓶费、年节赞助费、促销管理费、质量保证押金等,通常一个单点小盘(A级酒店)的渠道门槛费少则5~8万元,多则20~30万元。其次是消费者促销费用:展示物料费用、促销员工资及奖金、礼品费、免费品尝费、抽奖费等。其他的传播费用暂时不予计算。

如此可以看到,所谓小盘里的运作其实不过是三招:买场(进店+包场+开瓶费)、物料展示、导购员拦截。买场费用确实成为新品牌的进入门槛,即使能够交得起、交得出这笔费用,小盘就可以将新品卖起来吗?显然是不能的,至少还需要做这些事情:媒体(电视、平面、户外)告知与拉动、见市率(即饮与非即引终端铺市)的提高、分销直供体系、制造事件的促销炒作。但这些都是企业一厢情愿的市场推动方法,目标消费者究竟如何被打动呢?中高档白酒的目标消费者除了小盘这个TGMP外,还有什么选择消费的场合与机会呢?目标消费者的选择“按钮”又在哪里呢?

对于中高档白酒来说,还有以下几个消费机会:

​ 目标消费群的家庭宴客或自饮;

​ 送礼;

​ 高档婚宴用酒;

​ 年节期间的消费与礼品;

​ 集团(单位)消费。

实现上述销售都不是小盘运作能够解决的渠道课题。这些我们称之为“外盘”的消费,能否成为销量贡献的主要来源呢?从中高档白酒消费的特性看,一个成功的白酒品牌其“外盘”的销售至少要占到40%以上,实际上如果算上自带酒水进店消费(如婚宴、集团消费等),外盘的影响与内盘(所有的即饮终端)应该是等量齐观的。

外盘的渠道:非即饮终端如商超、批发、专卖店、单位直供等也可以成为打造中高档白酒的路径。

于是,白酒营销的新路径如“反盘中盘”操作手法:先从外盘入手,建立新品的分销商网络及其直控非即饮终端,此阶段可以利用如中秋、国庆、重阳、元旦、春节、入学等由头进行针对性的非即饮终端的拦截促销;对内盘采取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策略,瓦解小盘与中盘,提高进店率;对单位消费进行重点人物(Key People)的公关,直接将产品打入目标消费群的日常接待的消费场合(单位小食堂)。

上述描述的是与传统“盘中盘”手法完全逆向的“反盘中盘”手法,意在解决当今白酒区域推广的四大难题:门槛高进不得(渠道费用)、找着门等着进(买断合同未到期)、硬啃骨头吃不到肉(投入与产出长期倒挂)、拿着钱找罪受(企业资源被内外勾结截留)。

盘中盘曾经是低成本、快速启动市场的关键按钮。当小盘被白酒企业的竞争拉入扭曲状态时,必然走向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路上。那么,盘中盘手法就不再是机会,而是陷阱。

“反盘中盘”操作手法的意义在于,在“盘中盘”走偏的时候回归消费者价值,使用精准制导的手法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外盘的全方位包围,实际上是改变营销资源的使用形式。

白酒企业尤其是二线品牌实际上在“盘中盘”中找到了一种对抗传统名酒(茅五剑等)的“武器”:区域市场核心终端垄断策略。这才是“盘中盘”在无意之中被神化的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