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肚:火锅标配

在中餐中,火锅所占份额最大;在火锅中,麻辣火锅所占份额最大;在火锅食材中,毛肚当为首选。

上述结论,都有大数据支撑。这是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提出的观点。

吃麻辣火锅,怕上火,所以,王老吉几乎成为麻辣火锅的标配。

因为毛肚几乎是火锅的标配,所以,巴奴火锅把名称改为巴奴毛肚火锅,并且下了大功夫改造毛肚的供应链,让毛肚成为巴奴火锅的IP。

雀巢的场景标配

喝茶是中国人的习惯,喝咖啡不是。

即使在欧美,咖啡的消费场景仍然不是速溶,而是手磨咖啡。

雀巢的速溶咖啡在中国的成功,源于它发现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高级酒店,速溶咖啡是酒店标配。这与国外基本相似。

第二个场景标配是会议的【茶歇时间】。茶歇时间,似乎应该是喝茶,其实速溶咖啡也成为标配。茶与速溶咖啡,让消费者自选。

第三个场景是礼品。虽然雀巢不是礼品标配,但洋产品发现了中式场景,并且根据中式场景改造产品,也是洋品牌的本土化成功。比如,雀巢的礼品包装,就很有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雀巢发现了上述场景,甚至成为场景标配,雀巢咖啡在中国没那么幸运了。

图2-8 雀巢咖啡场景标配

上述场景标配,有些可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但从结果倒推逻辑,用场景理论解释是可行的。

当然,一些商业成功可以用多种理论解释。比如,媒体一直传播,王老吉是定位理论的成功。

用什么样的理论解释成功,历来有分歧。同一个成功,有不同的理论皆能解释,很正常。

所谓的理论,不过是在特定前提下的“自圆其说”。

定位理论曾经风行一时。从心理学角度,定位是一场认知战,定位就是占据消费者心智。

什么认知最能占据消费者心智?一是“第一”(老大);二是概念。

很多行业龙头,成功之初是没有定位,甚至不懂定位的。但是,只要成功了,就自然会形成定位。就像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根本无须定位。

第一(老大)是天然的定位。

抢不到“第一”(老大)的位置,才需要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定位理论就是遵循这个逻辑。

即使不是“第一”(老大),就难以占领心智。所以,要创造一个概念,成为“第一”,占领心智就容易了。

在中国的实践中,创造新品类,然后成为新品类的“第一”(老大),就成为定位实践的主要方法。

新概念(新品类)、“第一”(老大),在传播上价值就是容易占领心智。

场景标配也是占领心智的认知活动,只不过它对标的是场景。

与以前的定位实践主要聚集于品类创新不同,场景标配主要定位于新场景。

只要进入某个特殊的场景,就会产生场景联想。场景标配,就是建立场景联想的强关系。

比如,吃火锅,首先想到要点毛肚。开长途车,马上想到红牛。

最厉害的标配,就是“心理捆绑”。

营销实践中,套餐就是捆绑销售。捆绑销售,首先要在心理上“捆绑”。比如美式快餐的套餐必然包括可乐,你只是选择大可、中可还是小可的问题。

场景标配与销量

20世纪70年代及之前的人,小时候没有喝牛奶的习惯。

中国牛奶的普及,礼品功不可没,特别是优酸乳、莫斯利安和安慕希这类发酵形态的乳品的推动。

牛奶,几乎成为礼品的标配。比如,到医院看望病人,牛奶几乎是必备品。

在礼品渠道,如果只送一件礼品,首选牛奶;如果送两件礼品,礼品是其一,其他礼品形态的产品选其二。

在中国,无论什么产品成为礼品形态,销量就会放大,甚至放大数倍,甚至有些产品主要在礼品渠道销售。

在华北农村,方便面、火腿肠、牛奶分别成为过礼品标配,也是各个时期配送品类期间销量最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