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自主潮流:地方民族主义

由于错综复杂的民族和语言关系,印度自独立之日起,以地方民族主义为表现形式的民族自主潮流,就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

印度地方民族自主潮流的第一个表现,是要求按照语言重新划分邦界。初期,要求建立语言邦运动的重心在地方民族力量比较强大的南方。首先发难的是东南部的泰卢固族人,该族深孚众望的老国大党人斯里拉姆卢为争取建立语言邦而绝食至死,这一事件将要求成立语言邦的斗争推向了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中央政府只好做出让步,于1953年成立了以泰卢固语为主的安得拉邦,安得拉邦的建立开创了以语言为基础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先例。1956年,印度政府根据邦改组委员会的建议,决定重新划分和调整行政区域,建立了以马拉雅拉姆语为主的喀拉拉邦、以卡纳达语为主的卡纳塔克邦和以印地语为主的中央邦。

1956年语言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敏感的南方地区各民族与中央政府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此后,要求建立语言邦运动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孟买邦的马提拉人和古吉拉特人要求把该邦划分为马哈拉施特拉和古吉拉特两个语言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和流血冲突。1960年,中央政府做出让步,将孟买邦一分为二,成立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成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这时,锡克族和印地语族也为旁遮普语言邦的建立发生冲突,抗议集会、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此起彼伏,迫使印度政府于1966年以语言为基础改建旁遮普邦,将旁遮普邦一分为四,成立以旁遮普语为主的旁遮普邦、以印地语为主的哈里亚纳邦、山区县并入喜马偕尔邦、原旁遮普首府昌迪加尔市改为中央直辖区。同时,根据建立语言邦的原则,从阿萨姆邦先后划分出那加兰邦、梅加拉亚邦和米佐拉姆邦。

以语言为基础建立行政单位,是印度地方民族主义的一个胜利,语言邦的建立是建立民主政治的一个内容,也是实行民主政治的一个政治实体,它开始了权力从中央到地方转移的过程,中央政府的控制与统治遭到一定的削弱,邦政府的权力得到一定的加强,印度联邦制真正具有了实际意义。语言邦的建立是印度解决民族纠纷的一个独创,它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民族与民族之间、邦与邦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建立语言邦也带来新的问题,成为毒化邦与邦之间关系的新的根源,地方民族势力的增强也助长了地方孤立主义,使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以及邦与邦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遭到削弱。

图5-11 印度各邦略图

印度地方民族自主潮流的第二个表现,是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在印度,争取民族区域自治几乎是除印地语地区之外所有民族邦的普遍要求和趋势,语言邦的建立进一步助长了这一趋势。首先明确提出民族区域自治要求的是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要求缩小中央权力,扩大各邦自主权,除国防、外交、交通和货币权力归中央外,其他职权均交给各邦管理。接着,旁遮普邦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甚至要求赋予各邦制订邦宪法的权力,以保障本民族的特殊利益。

之后,西孟加拉邦提出,中央政府的职能应当是协调各邦活动,而不是对各邦实行统制。克什米尔印控区也掀起了要求真正实施宪法第370条、恢复自治权利的运动。土著部族聚居区也要求实行区域自治,掀起了“贾尔坎德运动”,“贾尔坎德党”和“贾尔坎德解放阵线”在一些激进政党和矿工组织的支持下,提出将比哈尔邦、奥里萨邦、西孟加拉邦和中央邦中土著部族聚居的16个县联合成一个“贾尔坎德邦”。

印度地方民族自主潮流的第三个表现,是要求脱离印度联邦,成立独立的主权国家。要求单独建立主权国家的运动持续时间最长、最有群众基础、对现有国家政权最具威胁的是锡克族的“卡利斯坦运动”,第四章第四小节中对此已经做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泰米尔族也要求脱离印度联邦,建立独立的国家,先提出建立包括南部四个邦的独立的“德拉维达斯坦”,后来要求建立独立主权的“泰米尔纳德国家”,再后来提出建立独立的“德拉维达纳德共和国”。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下,“德拉维达进步联盟”放弃了脱离印度联邦、建立独立的德拉维达国家的要求,代之以在印度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结构内建立包括南部四个邦的拥有充分自治权力的“德拉维达联邦”。

印度东北部各邦的土著部族长期以来也一直要求尊重他们的自主和自治权利,有些部族为争取脱离印度联邦、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包括武装斗争,其中最突出的是那加人、米佐人和廓尔喀人的斗争。

印度地方民族自主潮流的第四个表现,是跨国界居住的民族与邻国民族纠纷缠结在一起。泰米尔人居住在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北部与东部,在斯里兰卡,主体民族是僧加罗人,占总人口的74%,泰米尔人属于少数,仅占18.2%,泰米尔人在各个时期曾提出实行自治、建立联邦甚至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与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同属一个民族,同操一种语言,同处一种地位,在宗教信仰、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联系也很密切。因此,南印度的泰米尔人与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泰米尔人同病相怜,互相支持,给印度和斯里兰卡政府制造了很大麻烦。

克什米尔人分别居住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控制区和巴基斯坦控制区,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伊斯兰教徒77%,印度教徒20%),即使在印度控制区,穆斯林也占大多数。印巴分治后,印度成为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巴基斯坦则成为穆斯林的故乡,因此印度控制区的穆斯林要求脱离印度,回归巴基斯坦,有些主张实行自治乃至独立。孟加拉人聚居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他们同源同族,有些人主张恢复孟加拉建制的历史,将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重新合并。

由跨国界民族引起的纠纷,成为印度与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三个南亚重要国家间十分敏感的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