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管理层是一个新事物!今天的各国媒体上,除了政府要员之外,最为耀眼的就是企业家和企业高级管理层。从收入角度看,企业管理层的年薪至少是社会平均年薪的两倍以上。其中优秀企业的管理层收入非常高,与国外传统贵族阶层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时,管理层的群体比之前的贵族阶层数量要大得多、范围要广得多。
企业管理层包括一条从上到下的指挥链和专业的职能部门。最早的时候,英国和美国用合伙制的方式组建的纺织厂,基本上只有一个全职经理人,就是厂长(或者叫财务长),由他直接管理工头,指挥链非常短,企业中也没有职能部门(有会计,没有财务部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比如宋朝的手工作坊,就是一个人管理一群雇工,如果规模稍大一些,下面也会有一些工头。在这种组织模式下,管理层出现的外部条件还不足够。
管理层真正出现是在19世纪的最后五十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大规模地改造人类社会,企业组织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1851年,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召开,1853年,第二届世博会在美国纽约召开,在这两次世博会上,美国生产出的工业产品震惊了世界。
在世界博览会上,最令参观者叹为观止的不是单单哪个产品,而是生产这些产品的方式,即所谓的美国制造系统——这个系统源于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这家军工厂是美国第一座国家兵工厂,在1794年成立。最初这个工厂聚拢了一批能工巧匠主要制造枪械,在那个时代,造枪完全是一门手艺,虽然枪的基本构造相同,都有枪托、枪管和闭锁机构,但没有两支枪是完全相同的。比如说M1795燧发式滑膛枪,是兵工厂建立之后第二年生产的武器,40名工人一年总共造了245支滑膛枪,每一个零件都是手工打造的。
到了1815年,退役军人李(Roswell Lee)担任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厂长,在他的领导下,军工厂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李按照枪支零件的尺寸设计出一套专用的机器和工艺流程,用这套方法生产出的零件的尺寸基本符合公差要求,实现了“零件可互换”的标准化生产要求和初步的流水线生产工艺。以制造滑膛枪枪托为例,如果手工操作,一个人需要10小时才能完成一个,而机器生产10小时内可生产450个。美国企业史学家雷恩(Daniel Wren)对此评价说: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率先使用的制造原理,为后来制造斧头、铁铲、缝纫机、钟、锁、表、蒸汽机、收割机等产品奠定了基础。
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的最大贡献不是发明流水线作业以及标准化(英国海军部1905年在英国朴茨茅斯创办的滑块厂才是源头),而是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有薪管理层”——有明确的指挥链条(厂长-军械师-领班-组长-技工)以及有明确的参谋部门。军械师是副厂长,他直接管理下属负责采购、销售、财务、质检、运输的职能员工。同时军工厂内设置内部晋升系统,让熟练技工可以一级级晋升到组长、领班、检察员、助理军械师和军械师,厂长什么时间退休或者病休,军械师随时可以顶上来。换句话说,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的管理序列已经成型。
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中的领班、检察员、军械师以及负责采购、销售、财务等职能人员,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用参与生产,也即是说,这些人都属于管理层,他(她)们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而非操作。
为什么会出现“有薪酬、不用动手的经理人阶层”,是因为标准化生产催生了分工。以制造滑膛枪为例,如果是手工制作,每个人从头到尾来完成一支枪,产量小沟通少,不需要太多管理的介入。但如果是批量标准化生产,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巨大损失——没有计划职能,就会出现各部件节拍不一致、原材料供应不上、生产出来卖不出去、机器坏了无人修理等等问题;没有组织和协调职能,现场就会一片混乱——当生产批量进一步扩大,计划、采购、质量、物流、财务等各个职能就必须从具体生产中独立出来,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大大提升,管理层的崛起势不可挡。
可以用晋商做一个类比。晋商是中国现代企业的雏形,同样出现了专门的经理阶层。但由于晋商的主营业务是传统金融票号(以埠际汇兑为主营业务)和贸易业务,其分工协调所需难度并不算太大,因此经理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尽管晋商大盛魁早于斯普林菲尔德军工厂,经营规模也更大(高峰时达到6000人以上),但其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层数量更少、管理序列更加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