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有篇文章《新理念:管理不是专业》中有一段话说道:“看看以下正式回忆伦敦商学院MBA课程中的发现:‘我们所采访过的公司领导人事实上会列出一长串对新员工素质的要求,但是这里面几乎不会涉及任何实用性或技术性知识。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要求事实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需要更有思考力、更深刻、更敏锐、更灵活、适应力更强的经理人,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成为全球主管的潜质’。伦敦商学院把这些要求概括为特质而非技巧。这些内在特质富有弹性而不可界定。特别是在商学院的环境中,或许可以学到这些,但是至于能不能传授,那就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看出来的,倒是可以指望专业学校做到。”
文章提到的这几个素质中,“觉知、觉察、意识到”(aware)和“敏感、细腻”(sensitive),对于我们来说恐怕更欠缺一些。经理人、管理者(实际上是企业里的所有人)的觉察力和敏感性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是一个有觉知的人吗?
我们能觉知到被投诉的顾客内心的烦恼、郁闷吗?还是例行公事地在工作?
我们能觉知到业绩不好的员工内心的焦虑、担忧、压抑吗?还是仅仅为了业绩提高的继续施加压力?
公交车司机觉知到等车人的焦虑、怕拥挤、抢不到座位的心情吗?售票员觉知到排队的人的焦急了吗?还是看着那些拥挤在一起的可怜人们而心生优越感、幸运感呢?
我们能觉察到自己的野心勃勃、冷漠自私、傲慢和自以为是吗?
觉察到自己看着同事失误、同学病逝而幸灾乐祸和心存侥幸吗?
看到自己是出于嫉妒、仇富心理而抱怨老板吗?
看到自己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的心理下而死不认错吗?
看见自己为了推销产品而完全不顾客户是否真的需要吗?
因此,觉知、觉察其实就等同于慈悲、仁慈和爱。它就是一颗温柔、柔和、体贴的心。它也是促进一个人走向仁慈、柔和的途径。
敏感、细腻与觉知、觉察很相像。都是人的一种素养、素质。
在便利店工作,我们对天气敏感吗?
阴天、雨天、闷热天、寒冷、下雪、晴朗凉爽的天气,会对超市的工作做些什么调整呢?
便利店在乎的、计较的就是类似于由于备货不足而少卖了一盒便当而损失的利润。同时,计较的也是这样一盒便当:由于订货多了而扔掉一盒过期的便当,它损失了多少利润呢?超市的利润就是在每个单品的恰到好处的平衡处积累出来的。
不敏感、不认真、不专业,就无法做到订货、库存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平衡。而便当每天的订货数量与当天的天气有很密切的关联。当然天气也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一个敏感的店长他能根据天气情况准确地估计出便当的销量。他的订货就是准确的。敏感使他能准确地预估出每个单品(重要单品)的波动的销售情况,他就把这家店做成功了。
如果在大型超市工作,我们对东北大米的价格有多敏感呢?这意味着在某个供价下敢下多少吨的订单呢?订的少了意味着这次利润的损失,订的多了,则滞销、造成损耗而损失毛利。但是旁边的竞争对手要是订货准确呢?失败就是迟早的事。
我们听不到夏天第一声蝉鸣,看不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看不到收银员麻木的脸后面的劳累和对生活的无望,就不能说我们是敏感的。
敏感,就是热爱生活,也就是热爱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生活)。
敏感就是关心、关注、爱护。不让一个在周围上班的人因雨天而吃不上午饭,这就是那个敏感的店长的关心。他热爱工作,对工作敏感,他就实现了他对人的关心。这样的话,他对自己的关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幸福而工作)与对顾客的关心又有什么不同呢?它们不是成为一体了吗?他自己与买便当的顾客是同样的人。怎么能厚此薄彼呢?
就如订货的平衡,平衡就是艺术和美,因此敏感就是艺术性,就是美。
我们的企业对经理人的要求有觉知和敏感吗?有在喜悦、欣赏一颗柔和、体贴、关心、关爱之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