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官》:您发起的德基金公益支教超过了50期,在公益项目上您收获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个项目将如何持续?
陈宇:一开始,我就说为了中国公益事业。为了公益这两个字不被玷污,我们要非常自律,要管好自己。我一直讲一句话,当你搞定自己之后,尽可能惠及他人,这样就算是好人了。当时决定做德基金,也是希望在实现自己财务自由的基础上,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坚持做德基金6年了,如果一定要问我在这个项目上收获了什么,我觉得就是两个字,快乐。德基金的定位就是快乐支教,我们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组织一帮人过去陪陪这些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这一周内能够快乐起来。让孩子们快乐是第一个层面的快乐,第二个层面的快乐是志愿者收获快乐。我们的志愿者叫“德先生”,很多德先生参加完支教活动后,都反馈说他们在活动中也得到慰藉,非常充实。第三个层面就是作为创始人,我很快乐。如果一个公益活动能够让受助者、参与者、创办者甚至社会都觉得快乐,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公益真的可以是举手之劳,德基金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并且我们希望发动更多人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做公益,很多“德先生”都是利用自己的假期到乡村看看孩子、陪陪孩子。
只要茂德公集团的盈利还能支持这个项目实施下去,我们就会继续坚持;只要中国的乡村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还有许多缺少艺术师资的学校,我们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德基金也不会和其他公益机构去攀比,我们只是坚守在自己既定的范畴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确保它能够运转下去。
《执行官》:中国的许多企业正投入资源,做一些和产品及消费群体关联的公益项目,是一种公益营销。您的公益项目和消费者的关联度极低,您如何看待公益营销?您的初心何为?
陈宇:我态度是公益就是公益,营销就是营销,两者是不能够混在一块的。如果企业通过做公益,使得企业品牌美誉度更高、老板形象更好,反过来带动了产品的销售,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是想通过所谓的公益牟利,甚至有些人纯粹就是为了卖产品而搞伪公益,我确实不敢恭维。我的公益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在我自己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帮一些我所关注的群体,能帮一个是一个,这就是我的初心。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初心如故。
在中国做公益的环境非常复杂,哪怕你是很纯粹地做公益,都会有人来质疑,所以德基金的资金来源只有两个,一是茂德公集团捐助,另一个是我们搭建的爱心直达平台。我们把需要捐助的项目罗列出来,然后捐款直接到达受助者手中,钱完全不经我们手,也不从中收取管理费。只有纯粹才不会让公益这项事业背负一些不该背负的东西。
观察员胡夏:足荣村方言电影节、足荣村手作节等您似乎特别喜欢折腾,为什么以足荣村冠名?
陈宇:因为我生于足荣村、长于足荣村。我十几年前发愿,希望能让雷州变得更美好、能让足荣村变得更加美好,之所以这么折腾,就是希望雷州、足荣村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所以我策划出来的项目只要可以,我都会挂上足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