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到底是什么?

以色列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中给了我们明确答复,直觉是“一组自主运行的认知程序,具有快速、低耗的特点”,他在书中给直觉起的名字叫“系统1”41。除此之外,卡尼曼还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他做过军官培训项目的评估,其中一项任务是让八名士官将一根原木拖过近两米高的墙。其间每个人都必须在不碰到墙的前提下翻过去,并且原木也不能触及墙或地,否则任务将从头再做。然而要成功完成这个任务难度不小。士官们事先都摘除了军衔,彼此互不认识,身上只有数字标签以供辨别。换句话说,这个必须依靠合作才能成功的团队中没有指定的领导,也没有固定的下属。因此失败乃是常事,唯有不断重新开始。卡尼曼所做的,就是观察这一过程,记录谁在指挥,谁在服从,谁又在试图领导时被其他人拒绝等等行为。他还要测试这些士官在压力下展示出来的天性,哪些人固执,哪些人顺从,哪些人自负,哪些人暴躁,哪些人容易气馁,哪些人根本就是逃兵。

经过这些测试,卡尼曼信心十足地对士官们的发展前景给出了明确的预测。可是,当这些人返回部队或上了战场,几个月后他收集到的反馈却证明,那些预测比凭空猜测强不了多少。原因很简单,当时他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所做的判断,与士官们未来将要面对的现实场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将经验转化为行动,这就是专家的直觉。然而问题在于,经验往往也会带来自信的过度膨胀,导致直觉成了偏见。

对此,卡尼曼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经验只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未来并不在经验的范围之内。(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人力资源部的结构化面试并不一定准确)”也就是说,直觉只对过去一再发生的事情有用,而对于未来,如果场景不同,那么直觉就不会起作用。

卡尼曼在和认知科学家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的对话中明确地提出,他质疑所谓“专家的直觉”,除非他们是在处理已经处理过很多次的事情。例如,某专科医生就某种病症出诊过多次并主持多次相关手术,当他看到病人某一特征时,他的直觉会非常有用,瞄一眼就能准确地说出病灶所在。但稍稍越界,直觉就是无效的,而且专家并不知道,他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边界在哪里。

依靠过去的经验和在脑海里闪现的直觉来做决定,甚至以此作为企业未来的战略纲要,这是一种风险极高、代价极大的行为。

举个例子,请在以下两个选项中做选择:

1、抛硬币,如果是正面,你可以得到一万元,如果是反面,你一分钱都得不到;

2、给你4000元。

虽然按照概率,选项一的平均收入是5000元,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个选项,人类基本都是风险厌恶型,一个规避风险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会选择落袋为安。

但是,如果我们把条件换一下再来看:

1、你得到十万元的概率是30%,你一分钱都得不到的概率是70%;

2、给你4000元。

按照这个条件,理性又开始回归到我们的大脑,很多人会选择第一个选项(还是会有少部分人选第二个选项),毕竟选项一的收益是3万元,已经超过选项二7倍多。

但如果我们回到现实之中,此时的边界条件极度不清晰,概率开始波动42,得到10万元的概率可能是80%,也可能只有10%。如果概率只有百分之十,意味着一分钱都拿不到的可能性高达90%,那么,你会怎么选择呢?

很大可能你还是会选择选项二,直觉告诉你这样最保险——不过,实际上你是支付了一笔保险金,用以保证你一定可以拿到4000元——保险金金额是多少呢?很容易可以计算出来,保险金高达6000元至76000元。

美国心理学家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在他的著作《影响力》里面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类都是录音机,一按按钮就播放。”人类的思考模式实际上被自己的基因限制住了。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某个回路,或者形成了某个习惯,这个习惯在我们无意识之中,一遇到相似的情景。你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些行动没有经过大脑认真思索,或者说没有经过理性思维,它是一个“不假思索”后的输出。

一般来讲,你会看一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在心中曲曲折折,拐来拐去形成一套回路,不管这个回路多么复杂,只要回路已经形成,当“回路源头”的情景出现,就会“不假思索”做出“回路末尾”的那个动作——这是一个标准的“回路系统”,你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它替你做出。比如说,我们吃饭睡觉的动作,我们的母语表达等——实际上,我们对大多数事情的反应都是如此。

企业家要经常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在制定战略时,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按照某种工具或模板一步一步向前推进,而是另外一种情况——战略中的核心源于某人在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直觉,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沟通,慢慢确定下来——其正确程度不得而知,毕竟,战略决策的优劣往往多年之后才会体现出来。这种模式在企业中之常见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这种思维模式凭借我们过往的直觉和经验,不需要运用我们的理性思维去思考。人类本能是节省能量(过去数万年以来,人类必须要节省能量才能生存下来),不经过思考直接做决策,这是最节省大脑能量的方式。为什么多数人在思维这个问题上都犯懒,懒得想、懒得问、懒得与现实结合、懒得去思考问题。这是和我们的生存本能息息相关。

虽然“系统1”占据了我们心智的主要部分,但“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系统2注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系统1产生的直觉和冲动。”43

最重要的事情都是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往往是在系统1的直觉之外,你需要跳出自己的第一反应,更多地用理性思维思考。将本章开始时所说的结构化研讨方式就是针对这一点,可以说结构化研讨方式可以让团队在结构化情境中发生“化学反应”,它将“系统1”和“系统2”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