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大势所趋

“天下,势而已矣。”天下,就是外界的一切,包括宇宙间一切万物的运行变化,不管是社会变化也好,自然变化也好,用一个“势”字,就全部概括出来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势呢?

明末大儒王夫之在谈“势”的时候说:“凡言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要谈势,就要看到它是一个洪流,是顺而不逆的滚滚洪流,这才能成为“势”。在这样的大势中,你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这样才能称之为顺势。那么,“势”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王夫之先生说:“从高趋卑,从大包小,不容违阻之谓也。”这就是王夫之给“势”下的定义。从高趋卑,就像自由落体一样,从上往下扔个东西,是顺势而为的,直接落下去了。小朋友都喜欢比赛扔石头,看哪个扔得最高,好像是克服了地心引力,扔上去了。但是,扔得再高也要落下来,万物都要顺这个势。“势”在这里就是地心的引力。长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五六千米的地方顺势而下,蜿蜒曲折,不管中间有什么阻拦,都阻挡不了它一直要流到东海的大势。三峡大坝再高,也挡不住,还是要往下流去。这就是势的“从高趋卑”的力量。

“势”还有一个力量,就是“从大包小”。我们看社会人事,不可能是小的把大的吃掉,只能是大的把小的包容、分化、瓦解掉。比如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也是大势所趋。燕国的太子丹不服气,请了天下一流的大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结果呢?也只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荆轲刺秦王,一个令人唏嘘感叹的英雄悲剧而已,阻挡不了天下大势,更阻挡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这就是“势”的特性。

说到势,我想起以前在广元工作的时候,曾经去过剑门蜀道上一个叫筹笔驿的地方凭吊。诸葛亮曾经在那里屯军,并写出了天下闻名的《出师表》。古代大诗人中,像李商隐、罗隐、陆游等很多人,都写过关于筹笔驿的诗,完全可以编出一本集子来。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唐代罗隐的《筹笔驿怀古》,真正把天下大势说清楚了,个人的命运、时代的命运,在一首怀古诗中讲得非常透: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在被刘备礼请出山之前,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被请出山后,出了很多主意,打了很多仗,立下很多令后人仰望的不世之功。以诸葛亮的智慧才华与治世能力,在三国时代的确是出类拔萃、无人能及的。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可说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两句诗的张力很大啊!真正让人感觉英雄无奈,大势所趋,即使像诸葛先生这样的大英雄,失势了也不能得自由啊!“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天地山川,都是亘古不动的,一介书生在天地之间、在天下大势之间,又算得了什么呢?谯周,就是后来喊着要蜀汉后主刘禅投降的代表人物,实际他在学术上是很厉害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劝后主刘禅投降,也大势所趋,也使蜀中的黎民百姓少受了许多战争之苦。但是,这个事总是让人感觉很遗憾、很不爽啊!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投降了,刘禅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啊!

记得我当年在筹笔驿界碑的地方,就站在那里放眼望去,只见嘉陵江水势浩大,横流无际,非常空旷,身后就是诸葛亮屯军十万的汉王山。诸葛亮在历史上多么了不起啊!筹笔驿当年的名声多响亮啊!但现在呢?就是眼前的一个小村子,就只留下了一小块石碑,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了。你只要站在这种地方,再想想这首诗,确实就会对个人的命运、名利、得失,看得很轻了;确实就和辛弃疾所写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真的是同一个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