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命,出使命令

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吃透一个字,你会明白很多道理。就以“使命”为例说说吧。按《辞海》的解释,使命是“使者所奉之命令”。

“使”是什么意思呢?在甲骨文中,“吏” 与“使”通用,是古代官员的统称。到了金文时代,“吏”加“人”旁,特指承担专责的官员。今天,“使”字也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表示承担某一特殊任务的官员。比如,特使、大使等。

“命”是什么意思呢?“命”的本字是“令”。在甲骨文中,“令”由组成。,表示朝下的“口”。,则表示一个跪着的一个人,代表等候指示的下级。“令”表示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权威性指示。到了金文时代,“令”加“口”旁另造“命”字,代替“令”的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之意。在今天,命和令,均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动词,表示“发号施令”之意。用作名词,则表示所发之号、所出之令。

“使”和“命”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上级召唤和安排下级做的某一件事情,或者上级让下级承担的某一项任务。说白了,使命就是一项任务,一件事情。一方面,使命有上级对下级的召唤和命令之意。另一方面,也有下级对上级的责任和承诺之意。如果下级对上级及其命令和安排,不予认可和接受,所谓的使命也不成立。

2006年,在一次非洲之旅的返程飞机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对记者说过这样一番话:“当你有能力改变一些事情,你在道义上就负有责任,但这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这就是我人生的动力——但是,谁又能真的理解呢?”克林顿的这种情怀,就叫使命感。没人强迫他。纯粹出于自觉自愿和责任感。很多英雄豪杰,都有这样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中国自古有“天命”的概念。孔子在人生的暮年,曾这样概括自己一生:“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感受到了天赋使命。于是,在五十五岁的时候,他开始周游列国。这有如奉命行事。孔子所说的“天命”,就是自觉有一种使命,而其来源是天。

在西方,“天职”的概念十分流行。“天职(Calling/Vocation)”,本义为“上帝的召唤”、“神交付的使命”。宗教改革家试图向人们灌输,“上帝所接受的唯一生活方式”,“是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义务”。马克斯•韦伯认为,正是新教伦理的这种天职观念,造就了资本家的经营精神,和无产阶级的劳动精神。

一些宗教人士,和理想色彩浓厚的人,也喜欢使用使命一词。他们看来,人的生命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和假定:一是每个人都是天赋异禀的。二是每个人都是使命在身的。

1924年,陶行知曾作一首诗,名字叫《自勉并勉同志》。诗的内容有八句:“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在他看来,每个人都不能白来人世一遭,都是有使命在身的。

大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老百姓讲话,地不长无名之草,天不生无用之人。这些话都在说一个意思:每个人都是一块特殊的材料,你不能浪费了它,你得干点属于自己的事情。或者说,要有使命感。

到今天,使命的含义已经非常广泛。比如,老天要我们干的事叫使命,或者也可以叫天命。国君要我们干的事叫使命,或者也可以叫王命。市场或顾客要我们干的事也可以叫使命,就是企业人士常说的企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