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销方式操作有两种:一种是商业渠道控销;另一种是终端控销。在终端竞争走向白热化的那个阶段,控销颠覆了普药单一物流走向的开放式路途,这种逆转无形间延长了生命周期,甚至在两军联战中打造出若干个大众品牌。而今,医院市场在悄然发生变化,零售市场集中度不断加码,外部资本不断进入医药行业,控销虽然一直被模仿,但是几乎没有几个能成功持续。管控依然需要,OTC市场正在迎接后控销时代的来临。零售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所以,门槛比较低,说混乱也不为过。随着专业推广的下移,临床产品不断走入OTC市场,势必带来推广方式的一种革新。随着临床市场的低迷,部分新普药重心下移,带着专业学术推广走向零售市场,传统的OTC路线正在面临革新升级。药企和渠道真正的需求是持续销售和平稳增长,消费者的需求是解决疾患。因此,安全有效的产品和有序合理的价值分配是每个环节的共同需求。
1.产品回归原始属性
普药本身就是成本低、附加值低的产品,为了更大限度追求高空间,有很多人会降低对质量的要求,甚至寻找外部一些特别没有保障的小企业贴牌加工。可喜的是目前众多品牌对品质的考量还是很高的,在与控销品牌“麦博士”创始人杨先生交流的时候,他对贴牌企业的要求非常严苛,对企业规模、质量指标、研发创新等综合实力进行评判,对成本可以适当放宽。所以,控销第一步就是控质量,选择产品首先是质量。
2.传播概念更加明确
药品使用从临床向零售转化的过程是大家都认可的,因为临床使用都是按照适应症进行分类,零售陈列也是如此分类。控销产品的选择会设计四季不同的主推带路产品,同时会将解热镇痛、消化系统、抗生素等几大主要门类涵盖,同时也有专门深度耕耘的,按照适应症进行细化分解。卖点提炼的时候,已经做了对适应症的强化,通过对症强化而引出产品。
3.价格带宽度延伸
高开高返的利益驱动是传统控销的一个特点,但是随着渠道和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消费者自主决定权重的增加,尽管药品的价格敏感度不算高,但从需求上更需要有宽度的选择。譬如常见的为了增加单品价格而做的超大包装,做主推,如果是慢病长期用药,可以考虑大包装降低一些成本。如果普通产品过分增加大包装,及时完成销售也是伤客行为。我曾经设想按照服用剂量分出一日、两日、三日的包装,降低零售价,作为吸客方式,吸引轻决策行为。让我欣喜的是,我见到了某知名企业的头孢克肟分散片有4片装,两日量的包装。
4.传播方式低成本
任何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过程中,成本最大的就是传播,不管是广告投放还是人海战术的扫街,都是传播。节约传播成本是大家都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的传播手法中出现了众多线上平台。我们认为互联网改变了生活,也让传播变得更快更低廉,微商汹涌来袭的方式,也让很多药企借鉴,有时候过频的有图有真相会让人烦躁,但是他们的目的是达到了,不停地重复和刺激,让关键词扎进受众的脑海。
5.控销平台共享
对于自己组建控销队伍来说,投入大、回报周期太长,况且产品结构还得靠外部引入来满足。这时候,很多企业会把产品分类,将定位走管控的产品大包给那些已经控销成型的企业。这个时候长期耕耘一线的地总们该大显身手了,手中握着最终端的资源,他们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显现规模效应。所以,呼唤控销平台的出现,以吸纳更多的具备资源的自由人进入平台,作为第三方的平台进行工业与终端的对接,产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