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学说无视人的行为本身而把人的行为完全“手段化”和“他律化”的倾向,必然导致一种所谓“科学主义”的管理思想。这种“科学主义”的管理思想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正如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不变的“物理法则”一样,人的社会活动亦有其确定不移永恒普遍的“行为规律”。因此,管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和利用这种规律,以期达到对人的行为的所谓“科学的支配”。以此出发,由泰勒、吉尔勃斯夫妇以及易默生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学旨在强调行为方式的科学化与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因而产生了“动作与时间研究”、“工作衡量”、“工作评价”、“工作程序分析”、“表报分析”等一系列专门技术。我们看到,这种唯科学主义的管理思想在西方管理学的数学学派理论里得到最为绝对的体现。该派把管理当作一种数学化的模式与程序的系统,认为管理、组织、计划以及决策既然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程序,就一定可用数学符号加以表示,故管理的关健在于一定数学的模式与程序的确立。
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思想。与此不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则以变为宗,主张以变应变,反对对一定的固定的管理模式的恪守和固执。这就为我们引出了中国古代礼治的又一思想,即所谓“权”的概念。在《孟子》里,曾记载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讨论: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这一讨论表明,中国古人作为人的行为准则的礼是“既有经又有权”的,所谓“权”,即随机应变的原则,也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因此,行为的“礼”不同于科学的“理”,后者强调的是万世不移的铁的规律,而前者则主张“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主张“勿必勿固”而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古人的“权”的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是其礼的人本思想的又一体现。也就是说,既然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体,既然其行为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生成的“自律”,那么,人的行为就并非像既定的物理活动那样仅为一种单向度的合规律的东西,而是像创造的艺术活动那样既是合规律性的,又是合目的性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二者的动态的平衡、二者的生动的统一。用康德的术语来表示,行为的原则不是从属科学的“一致”,而是与审美的“协调”有关的。这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之间的生动的统一、审美的“协调”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权”。因此,“权”并非是一与“经”完全对立的概念,而恰恰是中国古人“人本”、“人道”这一“经”的具体表现。
耐人深思的是,中国古人的“权”字即同于“权力”、“职权”之“权”字。这不言而喻表明通权达变的原则在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表明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权的原则与管理原则之间密切的内在关联。实际上,在古代儒家的礼治学说里,其对这一权的原则的运用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儒家基于“人本”强调行为自律而非他律,提出“有治人,无治法”、“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荀子·君道》);但是其并没有因此而把“治人”超验化绝对化而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强调“治人”这一治本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和针对一定对象亦不排斥“先礼后兵”、不拒绝对“治法”的积极运用,即主张在以礼为本的前提下刚柔兼济、礼法并隆。《孟子》所谓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礼记》所谓的“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的提出就是其明证。再如,儒家从人本出发在行为价值取向上反对“见义忘利”,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但是也并没有因此而走向绝对的“唯义主义”,而是在对“义本利末”强调的同时亦清醒地看到在一定情况下就一定对象而言“利取”的重要性,“利取”不惟与“义取”相悖反而却可互为补足互为发明。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孔子提出了所谓的“先富后教”(《论语·子路》)的学说,孟子提出了“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的理论。
因此,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礼治精神始终是与权的原则一脉相通的。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孟子云:“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权,毋宁已成为中国古代礼治学说的最高原则和核心概念。而中华民族之所以既坚持其道德理想的至上,又不流于“举一而废百”的偏执而始终以其“务实精神”著称于世,不正是与古人对这一充满哲学机智的权的原则的体认和发明有关吗?
无巧不成书的是,在现代西方管理学说中,亦出现了一种所谓的“权变理论”(Contingecy Theory)。该理论主张将“y理论”与“X理论加以综合,强调个人胜任感与工作条件及效率的相辅相成,强调管理活动的随机性和因人而异性。这种人类管理思想的殊途同归,不正是再次说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向世人展示出其所具有的无穷的生命力吗?
(本文原系作者的一次学术讨论会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