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次人口流动高潮

不过,发生在关西地区的这次人口流动,还只是揭开了魏晋南北朝人口流动的序幕,其影响也主要是在西北到西南地区。更大规模的流民浪潮,还是发生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北方,时间则是从刘渊起兵,特别是永嘉六年(312)刘聪攻陷洛阳、虏获晋怀帝司马炽,也就是让当时的西晋士大夫深感亡国之痛的“永嘉之乱”发生之后。“永嘉之乱”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第一次高潮。

“永嘉之乱”,晋怀帝被俘,神州陆沉,北方人民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终于破灭,于是纷纷逃亡、四出避难。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的出逃线路主要有三个方向,即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被鲜卑慕容廆(wěi)所收容。慕容鲜卑能够坐大于东北,并建立前燕,都有赖于所收留的中州流民。据历史记载,由于流入东北的中州人士很多,慕容廆为他们专门设置了冀阳郡(冀州人)、成周郡(豫州人)、营丘郡(青州人)、唐国郡(并州人)。慕容廆还从这些流民中选拔所需要的人才,这批人在前燕的建国和东北的开发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前燕在文化、制度等方面,比起刘渊建立的汉赵(按,刘渊建国时称为“汉”,319年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因此学术界往往称之曰“汉赵”)、石勒建立的后赵都要先进,与他们收容流民,并注意从流民中选拔任用人才,有很大关系。

流向西北的一支,主要是投奔凉州的张轨。凉州当时被称为河西,张轨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向司马氏的晋政权称臣,因此逃难来到这里的中原人士,对于张氏十分有好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占星家在夜观天象之后,一致认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只有河西地区才是最好的避难之所,因为凉州牧张轨是一个有道德、有度量的人,值得依赖。因此,当京师洛阳沦陷,“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对于突然涌入的中州士民,张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从武威郡中专门分出了一个武兴郡,来安置这些避难的中州人士。中州士民进入河西,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也为其后“五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智力支持。

不过,“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规模最大的还是流向南方的一支,《宋书》记载了这一人口流动的“盛况”:“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继过淮……徐、兖二州或沿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永嘉之乱发生后,幽州、冀州、青州、兖州及徐州的淮北流民相继渡过了淮河,有些人又来到长江以北,于是政府就专门为这些流民侨置了幽、冀、青、并四州。如果再加上侨置于徐州的司州、侨置于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南徐州,那么,在永嘉之乱时侨置的州至少有六个。不过,这还只是此次移民的第一阶段。

晋成帝司马衍咸和(326—334)初年,因为发生苏峻、祖约之乱,加上后赵胡骑南侵,这批滞留在江淮之间的流民再次迁徙,渡过长江来到江南。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人口移动。

东晋孝武帝统治时期(373—396),又发生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移动。不过,这次流民的移入地不是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而是长江中游的襄樊地区,这是因为关中和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是史书所说的“胡亡氐乱”。“胡亡氐乱”的主战场是雍秦(今河南、陕西)一带,因此凄凄惶惶、绝粮在陈的民众,只能双眼含泪 ,挥手作别已经硝烟弥漫的家园,去寻找新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