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义

这一章出现了一句最著名的警语“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意思并不特别,与“清净以为天下正”等一贯不折腾思想一脉相承,但取象精妙,令人印象深刻。

本章较被忽略或者说存在一定误读的是另外几句。本章与上一章提出的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连贯在一起,是在接着阐述不仅治人要啬,事天要啬,甚至对于祖宗、天神地灵、圣人都不要盲目崇拜。为什么呢?以“道莅天下”即可!

这是对道之大用的最坚定断语,而且还明确指出,按照道的规律治理天下,人民就会自然具备德性。这又是一个虽有独断、却清晰明确的判断。

没有被《老子》注释者意识到的是,老子的这个思想,其实非常“反动”,完全不符合周王朝意识形态,也不符合夏商崇鬼敬神的习俗,更与儒家(也是周王朝)以礼治国、以德论人的士阶层(含在朝的卿大夫阶层)大异其趣。

老子这一段话,是推翻了春秋时代朝堂到知识阶层到民间三个层面的主流意识形态。很多老子的注释者,都认为老子是推崇圣人治国,本章显示,圣人在老子的思想里,与鬼、神是同一类的客观存在,且并不比鬼、神更重要,圣人仅仅指活着的明白事理的高人或统治者。

儒家思想的人在解释本章时,认为老子肯定了周人敬天保命、惟德是辅的“周公之制”,我们细看本章的语义逻辑,不难发现,老子并没有这个意思。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为什么?以道莅天下!

老子推崇周王朝(周公)的“惟德是辅”吗?本章的意思非常清楚:德是“以道莅天下”的自然结果。死去的祖宗、看不见的天神地灵,与活着的当世圣人,都不伤人,人民就自然具备了德性。老子从不反对德性,而是将德性看成道的结果,而不是动因。这是与孔子(及后世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最大的差异点。

春秋时代,以懂礼论德性,以德性论兴亡,是主流观念,比如三卻覆灭前,单襄公对三卻(郤锜、郤犨、郤至)的历次点评,楚国的若敖氏(斗越椒)被楚庄王剿灭,都是通过他们在出使、言论中是否符合礼,推论或者说预言了他们的覆灭。

斗越椒在公元前618年,奉楚穆王之命出访鲁国,但一露面就给人留下傲慢的印象,鲁国大夫叔仲惠伯私下对人说:这家伙恐怕会给若敖之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对他先祖君上的态度如此傲慢,上天不会赐福于他(是必灭若敖氏之宗。傲其先君,神弗福也)!楚庄王在位的二十三年(前613—前591年),前三年蛰伏(三年不鸣)后亲政,但直到前604年,斗越椒反叛,庄王才被迫出兵,《左传·宣公四年》: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斗越椒即若敖氏)。楚国第一大权贵家族从此消失。

三卻覆灭也有预言:卻氏是晋国自赵氏之后,最大的军政势力集团,三卻时代(前583-574年),前578年,晋厉公决定伐秦,派郤锜出使鲁国,请求鲁国派兵协助,但郤锜处理事情很不恭敬。

事后,鲁国的孟献子说道:卻氏要灭亡了吧!礼节是立身的根本,恭敬是立身的基础。这个卻锜却没有恭敬,而且贵为一国正卿,受命去请求出兵,是为了保卫晋国社稷,他却对此很怠惰,漫不经心,这是不顾国君的使命,怎么会不灭亡(郤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前574年晋、鲁等国举行柯陵会盟,周王室卿士单襄公(就是那个预言陈国要乱的人,爵位比老聃要高。单姓与聃姓一样,出自周文王分封儿子的后代的支系)对晋厉公、三卻再次做了点评:晋厉公眼睛看着远方,走路抬脚很高(视远步高);卻锜言语轻佻(语犯),卻犨说话拐弯抹角(语迂),缺至说话傲慢、口气很大(语伐)。

单襄公对鲁成公说,晋国就要发生祸乱了,晋厉公和三卻都逃不了!鲁成公问,为什么呢?单襄公说,眼睛反映正邪,脚步反映品德,言谈庇护信用,耳朵分辨是非,所以言谈举止是不能不谨慎的。四个丧失一个就会有过错,全部丧失国家就要祸乱。现在晋侯丧失了两样,所以我说他会有灾难(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以是云)。

果然,前574年,晋厉公任命胥童、长鱼娇等亲信带领甲兵八百人,进攻郤家。晋厉公怕他一个人不行,派大内高手清沸魋(tui音颓)去帮助他。两人手持长戈,衣袖卷在一起,假装打架去公堂论理的人,三郤在公堂上处理他们的争执。来到公堂,两人快速分开,长鱼矫当场把卻锜、卻犨杀死在座位上,卻至站起来就跑,长鱼矫追到卻至的车驾旁,拿长矛刺死了他。权倾朝野的三卻,竟如此简单地就被杀死,卻氏,晋国的百年望族就这样灰飞烟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与单襄公同时作为周王室世袭职官的老子,却提出了“以道莅天下”的鲜明主张。也就是说,老子并不认为强调德性,以德性(更不要说礼仪)去考核诸侯卿大夫,就能解决春秋时代普遍的失德(礼崩乐坏是其表征)问题。

老子的道,并不是本体论、宇宙论的“天道”,而是创生万物、规范万物的正确规律,惚兮恍兮,若存若亡,言语无法精准表达,只能强为之名。这个道的主要作用,不是玄学的想象,而是让人间回归正常,这就是玄德、有德、德交归焉。总之,老子的思想是反主流,以周王室的正统意识形态来说,老子的思想是“反动”的。

汉初、唐初的统治者,都遵奉《老子》为《道德经》,但除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外,老子真正的思想——以道莅天下——从来也没有被贯彻,没有认真研究过,甚至有意以儒家的崇德,曲解老子的崇道玄德。

其实,无道怎么能有德呢?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嘴上有德,心中无道的统治者,注定陷国家于虚伪悖乱。为什么大多数人有权有钱有势后都变了,过去的德性变成了任性与凶残?老子给出的答案是:不知来源于“道”的玄德,才是自然永久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告诫,治理大国不要瞎折腾。大要有大的样子,道莅天下,德交归焉,这才是治大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