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具的使用原则及要点
确定胜任力的过程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能否显著地区分工作业绩,是判断一项胜任力的唯一标准。
二是判断一项胜任力能否区分工作业绩必须以客观数据为依据。
胜任素质是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需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效标参考:区别于一般绩效的卓越者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行为。
二是因果关系:胜任素质预测行为反应方式,行为反应方式影响工作绩效和结果,遵循意图——行为——结果的逻辑关系。
三是深层次特征: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对个体保持时间长,影响深远甚至是本质的影响。
(二)操作方法和步骤
1.操作方法及工具
绩效优秀的特征:对绩效优秀的员工进行行为事件访谈BEI,提炼核心素质。
外部标杆法: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做法,看看他们的优秀员工的素质要求是什么,把这些素质和邦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文化演绎法:对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及文化的深入对接落地。
战略演绎法:分析公司战略对员工素质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和期许。
2.常规操作步骤
(1)访谈绩效优秀人员。
(2)对建模对象的上级领导进行访谈。
(3)进行战略文化分析。
(4)工作情境分析。
(5)焦点小组访谈。
(6)问卷调查。
(7)内部专家研讨等。
3.胜任力模型的分类
(1)通用素质能力。
全员所需要的关键素质。
企业所期望的员工的品性特征。
反映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
向标杆学习及对战略研究的演译的素质。
(2)领导力。
管理人员需要的关键素质。
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及行业特点。
(3)专业素质能力。
反映在企业履行一个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
与工作任务及业绩密切相关。
(三)胜任力模型的运用
企业文化建设:使用素质胜任模型可产生大量企业故事,这些企业故事集中体现了企业中最好的一面及摒弃的一面。
招聘与任用:重点考察候选人的素质和行为表现,确保其符合企业要求。
培训与发展: 根据能力模型,组织培训和职业发展设计,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考核与评估: 评估员工是否达到素质模型设定的行为表现“目标”。
薪酬与晋升: 员工的薪酬及升职应基于个人能力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