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在管理者的头脑中挖出大油田、大煤矿

“企业绝不能成为一个机械的资源汇聚体。利用资源组成一家企业,若仅仅将资源按逻辑顺序汇聚在一起,然后打开资本的开关,如19世纪经济学家所笃信的那样,是不够的。它需要资源的嬗变!而这种变化是不可能来自于诸如资本之类无生命的资源的,它需要管理。”

企业中的管理者有点类似于化学里面的催化剂,没有催化剂,资产和资源就没有办法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出现资源嬗变和成长,任正非讲:“在人的头脑中挖出大油田、大煤矿。”

上世纪90年代,三九集团横空出世。赵新先把一家军队附属工厂办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医药企业,在上世纪最后10年,三九集团营业额已经接近100亿元。赵新先就是德鲁克所描述的能给企业资源带来嬗变的管理者。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描述道:

“四川的雅安制药厂是国内生产中药针剂最早的厂家之一,到1995年底,这家老牌国营企业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全年产值只有1000多万元,利润仅2万元。赵新先(三九企业集团总裁)在一次出差中发现了这家企业,当即拍板投资1700万元予以收购,并委派最得力的干将入川经营。三九人进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每个职工一本赵新先主编的《论三九机制》,班组学习讨论两个星期,然后在企业内推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市场化管理。雅安厂的针剂贴上三九的品牌,通过三九的营销网走向全国市场,一年后产值就达到了一亿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并购效应之显著,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在吴晓波的书中,三九集团的并购战略其实是头脑发热的盲目扩张。不过,我们换个角度,可以看到赵新先的确有妙手回春的本事,凭借敏锐的嗅觉,兼并某些管理理念水平低下,但设备产出完全没有问题的企业,让三九的品牌优势、管理优势和渠道优势得以更大发挥(与海尔张瑞敏的休克鱼理论14同出一辙)。如果赵新先没有一味地沉醉于外延式增长的快感中不可自拔,而是步步为营精耕细作,三九集团今天又会是怎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