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公司成立后,雷军并没有马上开始造手机,而是先花了一年时间,基于安卓系统深度定制了MIUI手机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很复杂,研发周期很长。此前很少有公司会在开发软件时去听取用户的意见,比如微软会动用五六千个工程师开发一个操作系统,这五六千个开发人员会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除了3个工程师外,还会配1个产品经理和1个测试员,但用户的声音基本为零。微软在个人电脑时代取得巨大成功,在互联网时代却受到了不少挫折,比如Windows Vista系统的失败及手机操作系统屡战屡败,就与它的这种产品开发模式有很大关系。雷军在金山做软件的时候也是封闭开发,关起门来研究一两年,以为做到最好了,可是发布之后用户未必喜欢。而且这一两年时间里市场可能发生了很多变化,要改也来不及,就错过了很多机会。
对于MIUI系统,小米公司用了全新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提出了每周迭代的概念。什么是每周迭代呢?小米团队会在每周五下午推出新一版的MIUI系统给用户试用。下周二,用户会提交体验报告。一开始能收到上万条反馈,几年后发展到每期能有十多万用户的参与。从这些体验报告中,可以汇总出用户上周最喜欢哪些功能、哪些觉得不够好、哪些功能正广受期待。小米公司内部设置了“爆米花奖”,根据用户对新功能的投票产生上周做得最好的项目,然后给相应员工奖励,奖品就是一桶爆米花,以及被称为“大神”的荣誉感。
在用户的参与下,MIUI系统被开发出许多很好用的功能。比如你到了星巴克,手机就会弹出提示,告诉你可以一键连接星巴克的免费WiFi,不用输密码;老人看不清手机屏幕上的字,小米就开发了一个极简模式,可以让字号变大;不想接陌生电话,小米可以设置成只接通讯录里的电话,等等。
每个周五,许多用户就开始等待MIUI系统的更新。这些发烧友很喜欢刷机,体验新系统和新功能。也许这次发布的新功能就有他们亲自参与设计的,或者某一个被修复的Bug(漏洞)是他们发现的,这让每一个深入参与其中的用户都非常兴奋。
小米的员工还和用户通过论坛进行零距离接触。好的功能得到用户的表扬,团队自然很开心;当一个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负责的功能被用户吐槽甚至大骂的时候,不用开会、不用动员,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加班加点,全力去改进。
通过这种模式,MIUI系统建立起了人数多达十万的互联网开发团队。团队的核心是小米公司的100多个工程师,核心的边缘是论坛人工审核通过的有极强专业水准的1000个荣誉内测组成员(也被称为“荣组儿”),在外围则是10万个对产品功能改进非常热衷的开发版用户。在这个团队之外,有千万人级别的稳定版用户,这些用户其实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MIUI系统的迭代完善。
MIUI系统还建立了不同梯度的升级制度。更新最快的是荣组儿的内部测试版,每天升级,能最快尝试新功能和测试Bug的修正;其次是开发版,每周升级;再就是稳定版,通常1~2个月升级。
正是这种用户深度参与的机制,让MIUI系统收获了令人吃惊的好口碑和用户增长速度。2010年8月16日,MIUI系统第一个版本发布时,只有100个用户。到MIUI系统发布一周年的时候,用户数量已经增长到了50万个。这50万个核心用户是小米手机在3年后能达到6000万用户、5年后达到1.3亿用户的基础。
为了感谢这最初的100个种子用户,小米后来推出了一部名叫《100个梦想的赞助商》的微电影。这部微电影讲述了一个小镇青年坚持赛车梦想的故事,在微电影中那辆赛车的车身上,印着MIUI系统首批100个用户的网名。这部向用户感谢和致敬的微电影,成为用户群体和小米员工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小米就像一个小餐馆,老板跟每个来吃饭的客人都是朋友。这种交朋友的方式可以让发烧友长期持续地参与进来一块开发产品。苹果的iOS系统每年一更新,谷歌的安卓系统也只能每月升级一次,每周都能迭代的MIUI系统成了小米的一大竞争优势。有了好的团队,又有了与用户的充分互动和沟通,开发出来的产品还能差吗?
2011年8月16日,雷军在北京的798艺术区举办了小米手机的第一场发布会。雷军身着黑色T恤、牛仔裤和布鞋,十足山寨了一把乔布斯。现场挤满了狂热的“米粉”,连雷军这个主讲人都差点挤不进去会场。进不了会场的人就在场外席地而坐,仰望大液晶屏看现场直播。
雷军在台上每公布一项技术参数,台下就传来一阵几乎要掀翻屋顶的声浪。一位记者问:“这都是哪请来的托,太敬业了!”工作人员实话实说:“都是自己来的,我们也没想到。”
小米1率先推出双核1.5千兆赫(GHz),它还有1GB内存内存:电脑和手机中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以随时快速读写,通常作为临时数据存储用途,相当于数据中转站。它与ROM的最大区别是数据的易失性,即一旦断电所存储的数据将随之丢失。、4GB存储存储:电脑和手机中的只读存储器(ROM),是一种只能读出事先所存数据的固态半导体存储器。同等功能的手机,存储越大越好。、支持32GB的SD卡扩展、800万像素摄像头。这样的配置,其他厂家当时都能卖到四五千元。当雷军最后喊出1999元的定价时,会场内一片沸腾。有人喊出了“雷布斯”,他的目光在声音的方向停留数秒,旋即离开。
小米不仅手机做得好,连包装盒都很花心思。为了保证纸盒边角的“绝对棱角”,小米从国外定制了高档纯木浆牛皮纸,然后将纸张背面的折角位置事先用机器打磨出12条细细的槽线,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折角都是真正的直角。包装盒制作成型后通常会略向外扩张,因此要将盒壁设计成向内倾斜合适角度以抵消膨胀。又比如,为了避免手机在盒子内晃动,同时又能被轻松取出,手机内托的底部边长都比顶部减少了1毫米,形成梯形。整个设计团队历时6个月,经过30多版结构修改,上百次打样,做了一万多个样品,最终才有了令人称道的小米手机包装盒。一般手机包装盒的成本只要两三元,而小米包装盒的成本将近10元。
小米做出了“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以高配低价和粉丝效应成功走出了自己的路,给智能手机市场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那时候,国内手机市场还是山寨手机一统天下的局面,雷军最怕别人将小米手机视为山寨手机。在媒体沟通会上,一旦有记者质疑小米的质量,雷军都会耐心地解释小米手机的元器件来自哪些世界一流的供应商,并且是由苹果的“御用”代工厂组装的。讲到激动的时候,雷军会忍不住现场演示摔手机,一次不够再摔两次三次,来证明自己的手机质量过硬。
在小米手机上市前,为了采购备货,雷军和林斌到日本和中国台湾去拜访手机零部件的供应商。供应商一般都会先问一句:“你们是家新兴的农业科技公司吗?”然后转到核心的问题:“一年打算卖多少?”雷军硬着头皮报了30万台,供应商表面很客气,但后来就不再有消息了。也有人不客气地直言道:“把你们前三年的财务报表拿来看看,否则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做到一半倒掉。”再拜访另一个供应商,供应商派了一个经理来接待。经理问:“你们预计销量是多少?”雷军说:“30万。”经理又问:“是一个季度吗?”雷军说:“是的。”出门后,林斌问雷军:“我们之前不是说好对外说预计一年卖30万台吗?怎么变成一个季度30万台了?”雷军说:“话讲出去了,我们一定要做到,手机卖不出去,我们自己掏钱买下来。”事实上,小米的第一轮预售就有13万人预订,相当于半天时间就产生了2亿多元的销售额。小米上市头半年一共卖了719万部,供应商的接待人员也从经理换成了副总裁,再换到CEO。
小米手机做出来了,小米公司将之定义为“互联网手机”。手机的体积小,货值高,天生适合走电商渠道销售。小米手机70%的销售量由小米网承担,其他的走运营商渠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小米手机才能以平价销售。
下一步,就是要做产品宣传。小米没找到合适的市场策划负责人,就让黎万强顶上。黎万强把一个投放资金高达3000万元的营销计划摆在了雷军面前,没想到被雷军一句话就给拍死了:“阿黎,你做MIUI的时候没花一分钱,做手机能不能也这样?我们能不能试试不花一分钱去打开市场?”黎万强感觉雷军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我真是被逼上梁山的,你做老板,没米下锅时,只能自己上。”黎万强只好靠用户的口碑来做小米手机的宣传,结果竟闯出了一条新路。
能得到用户口口相传的必须是超出预期的好产品,但超预期产品不一定都能让用户乐于去做口碑传播。适合做口碑传播的产品必须要有黏性,消费者关心这类产品的新技术和新功能,并且不时要更新换代。数码、家电、汽车、家居装修等品类都能让消费者长期持续关注,手机无疑是其中最具黏性的。多数消费者买手机,都会比较一项项参数:屏幕有多大?应用处理器是双核还是四核?主频是1.5GHz还是1.7GHz?电池容量又是多少毫安时?操作系统好不好用?关注得多自然话题也多,有了好话题就有了好的传播点。
很多企业也想学小米的口碑营销,却没有注意到它们的产品并不具有对消费者的黏性,那凭什么让消费者关注你?靠不断抽奖吗?
小米对用户开放开发产品、提供服务的企业运营过程,让用户参与进来一块玩,通过论坛沉淀、微博拉新、微信客服、QQ空间宣传等社会化媒体的沟通方式,将“参与感”而不是产品卖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