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开始,很多行业开始感受到“消失的震撼”:众多纸媒的停刊、高端餐饮的倒闭、余额宝们对基金行业的冲击、电视盒子对广电网络垄断的挑战。不同纬度的竞争开始了:新竞争者根本不在昔日领导者熟悉的地盘上进攻,而是直接创造新地盘,如微信生态圈对阿里、百度生态的冲击。这不是传统的竞争,而是大翻盘。有两个基本力量驱动大翻盘:行业边界的消失、新创业潮。
电子行业边界消失的典型案例。iPhone引发的App革命,打破了电信运营商主导通信产业的格局,iOS与Android两大操作系统及App应用,将手机的通话功能降到了附属地位,游戏、视频、社交、阅读、支付、交易,等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四屏(电脑、电视、平板电脑、手机)一云的生活圈已经形成。这是魅力化产业融合的典型。
与其他三块屏相比,中国的电视产业链显然更复杂,由于政策准入的影响,智能电视这块云虽然市场规模更大,却是进入“云端”最慢的。但是,从2013年起,机顶盒、影音棒、智能电视开始大量出现,中国互联网巨头(俗称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开始与视频网站、电视机厂商进行联合。
智能电视时代,软硬结合是大趋势,这种新模式向传统的电视台播出模式发起挑战,带来受众的分流、广告费的分流。对消费者来说,是客厅、卧室屏幕的革命。对于广告主来说,是媒体的革命。有人说,这是争抢“大屏互联网”大蛋糕的序幕。
这边智能电视声称要构建电视为核心的智慧家庭还没见到落地,手机产业也在向“智能家庭”这个蛋糕伸手:互联网家电,从电源、安防到各种生活电器的互联网化,手机遥控家庭电器的场景,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基于云系统,第五块屏也加入产业融合的大潮流:可穿戴设备,从早期的运动与睡眠的记录与监控,开始向智能手表、智能医疗诊断设备快速发展。足不出户可以预约挂号、接受医生诊断,甚至预约全球医疗诊断的系统,都在出现。
各种屏幕的背后,是各种云系统。现在,多如繁星的云系统积累的信息,正在被一个叫“大数据”(big data)的处理系统重新整合、解析、连接。
显然,“连接红利”进入无所不在的新阶段:无数过去不可想象的产业跨界、嫁接、组合、创新,都开始出现。过去,各行业都很喜欢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不同行业之间有清晰的边界。现在,产业的边界不是变得模糊,而是已压根不再重要!
支付宝做了传统商业银行不做的交易担保,变成了年交易额万亿元的支付系统,互联网企业从IT、商业跨进了金融系统。余额宝推出不到一年,募集资金已达8000亿元,打破中国公募基金融资规模纪录,互联网企业跨进理财市场。
支付宝、余额宝的辉煌还没散去,2014年,微信新年红包,就给阿里系的金融梦罩上一层阴影:从除夕到初八9天里,超800万微信用户参与了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2014年春节7天,嘀嘀打车全国单日订单数突破100万单,7天平均日增幅约10%,其中微信支付订单比例为68%。仅滴滴打车活动绑定的微信支付用户数超过3000万户。
上述热闹的结果,是一群新企业、新品牌成功翻盘:小米、乐视TV、支付宝、余额宝、微信、滴滴打车。媒体行业,“罗辑思维”以不可思维乃至饱受争议的奇葩创新,成为新白领文青们的聚集地。
微信、微店、微博带来的圈子营销、粉丝经济,在创造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商业景观:人人销售、人人媒体。或者说,很有可能,是对人类工作与生活的终极解放:人们不用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地点、做固定的工作,才能获得报酬。
于是,出现这样一个新的工作与生活新景观:一个住在丽江的女子,从远在巴黎的朋友处获得一个新产品的货源,她发布此信息到朋友圈里,她的粉丝通过链接进入她的微店或者微官网,在手机上下单,完成一次购买。购买者收到产品后,炫耀性地晒到微博里,又招来一群新粉丝。某年某月,这群粉丝在亚布力滑雪场结伴旅游。
这就是新型O2O销售场景,消灭了传统销售两大门槛——渠道门槛与媒介门槛——的新销售形态:产品直达顾客的滚雪球式增长。微博、微信、微店、微官网等,给每个人机会,让他的品位、眼光可以成为粉丝圈的意见领袖与信任代理者。这是人人销售的本质所在。
所有的销售限制、门槛都可以被消解,未来5年到10年,我们可以看到的新商业景观,就像淘品牌在2003年后崛起一样。大翻盘带来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今天最大胆的预言,或许也只能是这种冲击最基本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