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品牌目光投向互联网、投向社交网络时,OPPO、vivo将资源聚焦投向零售终端。这是“打粮食”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和场所。两个品牌极其重视终端建设包括硬件的建设和软性要素的建设。
硬件的建设,包括专区、专柜的建设;也包括零售终端宣传资源的抢占,比如店头、店招、门前的拱门、气球等等。有些区域市场,两个品牌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店面展示资源以及户外广告资源。顾客进了终端,目光所至,皆为蓝色(vivo)绿色(OPPO);置身其中,一下子被信息所笼罩。
软性要素的建设就是促销员队伍建设,派大量的、强劲的、有力量的促销员进入终端,当然也可以去培训合作经销商的促销员。总而言之,有一群卫士守住了渠道的最后一个闸口。(我写文章,曾经把零售终端比喻成最后一个闸口,通过它,水流向了消费者。把这个闸口守住了,也就意味着别的品牌的水流被堵住了。这实际上就是构建零售壁垒的战术。)对于导购员的沟通方式以及行为、话术,这两个品牌的训练在国内基本上已经做到极致了,包括怎么接待,怎么说话,怎么和顾客沟通,怎么介绍产品,等等,全面构建了流程化、标准化、情景化的知识平台。这种背景下,其他的品牌在同一个卖场里,如果没有采取和这两个品牌一样的做法,份额就被OPPO、vivo一点点抢走了。这种战术叫作渐进式地增加零售张力。
有了终端硬件和终端软性要素之后,则不断激活终端,始终把终端的温度保持在一个高度。天天有活动,3天一小搞,7天一大搞,进行强劲的推广和促销。这样,想买手机的顾客来到卖场,就进入了一个信息高度密集、温度非常高的“场”;在这个“场”的作用下,购买OPPO、vivo品牌手机的意愿被激发出来了,购买行动被引导出来了。
这两个品牌,在市场运作实践中,扩大了终端的外延,经常以零售终端为根据地、为阵地,走出去,到小区,到电影院,到广场,到各个消费者出现的多场景里去,进行主动营销,举办一些主题性的促销活动,到店外去引流。这里边也有点互联网的思维。我们不能认为引流只发生在虚拟空间,发生在线上,其实线下也是要引流的,也要把潜在的顾客挖掘出来。这样,对其他品牌来说就是釜底抽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