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回避、漠视内心情感。逐渐的,根本就体验不到内心深处的感受。其实,我们已经失去对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感受能力。更严重的是,由此我们缺失了很多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尤其是那些美好的感受,而活在肤浅的情感里。
我们为孩子找不到对象而焦虑,为祖国强大而自豪,在同学聚会时为自己有钱有势而有满足感,为过年给亲戚孩子压岁钱而心疼,受到老板称赞而有受宠若惊感,对邻居表达着虚伪的关心,为贫困的人的艰苦奋斗而感动(却不知去探究他们贫困的根源),为失恋痛苦,妻子小心翼翼地活在丈夫的专制下,在怕受牵连的恐惧中,生活在乏味、空虚、无意义里,等等。
我们体验到的人类的情感、感受就是这些。它们是肤浅层面上的,而且大多是丑陋、阴暗的。
我们缺失了主动(在强者的地位上)选择忍让、舍弃自己权利的高贵感;我们不能欣赏为真理而牺牲的人,因为我们为之感动的是那些为国牺牲的人,我们被感动的是那些孝敬行为;我们为豪华装修而惊叹,却感知不到品位上的美;我们对悲伤逃避唯恐不及,却不知在感受悲伤里发现正义与邪恶。
我们真的会为那个因亲人去世正在哭泣的朋友而感到悲伤吗?
我们真的关心过企业的兴衰吗?
我们有过对孤儿的悲催人生的痛彻体验而替他感到悲伤吗?
我们体验过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命运(整个民族的角度,即灾难深重、愚昧肤浅、夜郎自大、抗拒文明进步而爱黑暗却又不自知等)深切的悲伤吗?就如犹太人的那种悲伤。
我们的肤浅、无知,或者说我们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还停留在,诸如王子与公主终于走到一起,然后开始他们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深深地赞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人,才能算是成熟、深刻。但是肤浅、幼稚的人看到这样的说法时会跳起来,会用美好的愿望替换掉丑恶的现实作为他的现实。他还会在这种由幼稚产生的道德感里,抨击那些说出现实的人。
一个成熟的人,自然会在预见到婚姻种种的艰难、冲突甚至失败中,才勇敢地选择结婚的(这反而能看出是否是真爱)。由于这个成熟的预见,反而会使他的婚姻更稳妥、幸福。当然,在幼稚的社会环境里,他还要经历一些痛苦。因为他难以遇到另外一个成熟的异性,他们一边一起说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边由于爱而结婚。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认为内心世界的东西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外在世界的事物。我们在想尽一切办法回避内心里的事情,尽快地把注意力引向外界。
同事的无礼举动,伤害了我。可是,那个伤害一滑而过,我们用愤怒、恐惧、解释,逃避去看清楚它。随后,我们并没有感到多么的受伤。可是它却深藏心底,在发酵、孕育。我们也会同样地伤害他人,而不自知。因为我们从没有触及自己的受伤的深处,就无法知道给别人带来的伤害的感受。那么,同情心、怜悯心、柔和心就不会出现。进而,为受欺负者主持正义又从何谈起呢?
就如我们常说的“用户体验”、消费者洞察等,如果企业中的营销人员从未进入过自己的内心世界,又怎么能进入消费者即他人的内心世界呢?剩下的,不过是这些词语在头脑里的活动,那么的冷漠、无情、冰冷。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才能发现人的人性所在。那里是爱。
一家超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顾客最大的不满是结账时排队时间太长。但是,超市知道人们对排队时间过长的感受是什么吗?如果深入感受,那么,采取的措施不一定是增加收银台数量或招聘更多的收银员。也许是一段轻松的音乐,收银员如邻居般熟悉的问候,一个更好的排队秩序的维护。
对于企业人来说,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进入消费者的内心。进入自己的内心越深,就进入消费者的内心越深。同样,从管理上看,管理者了解自己的内心越深,就会了解员工的内心越深。
这不是在说换位思考。而是说,我们如果是个空心人,从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便消费者(调查问卷、大数据等手段)、员工告诉了他们的感受,我们一样体验不到、了解不了他们所说的那种感受的内涵,那么,如何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呢?
就如我们知道极简设计很受欢迎,可是我们知道喜欢极简设计的人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吗?
除了追求时尚、流行、跟风的人们之外,那些真正喜欢极简设计的人们的心理是什么呢?
是什么观念、思想激发了他们对极简的需求和欣赏?是对物质的超越吗?是环保理念的建立吗?是美在他们内心的觉醒吗?是他们对烦琐复杂的逆反心理吗?
了解了这些,才能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极简产品和服务。
这就是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意义。我们应该感受我们的每个感受,紧紧地抓住它们,拥抱它们,哪怕它们是悲伤、受辱、恐惧、焦虑。让我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实在的人类吧!不是嬉笑怒骂,而是会哭喊、捶胸、怒吼、跳跃。让我们认同真实,不认为这是疯子,反而是痛恨虚伪、假装、压抑、肤浅、粗鄙、无知的自大。
做真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