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今解 彼得·圣吉:做企业是一种修行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1999年,他被《经营战略》评为20世纪对商业战略影响最大的24个伟大人物之一。

彼得·圣吉,一位每天从静坐冥想开始的修行者,一位将东方儒释道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的世界知名管理专家。他有一句名言:“我们的使命就是以滋养生命的方式生活,我们的组织可以成为它的样板。”

圣吉1947年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十余年来,他和戴明(Edwards Deming)、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雪恩(Edgar Schein)与熊恩(Donald Schon)等,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蓝图。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对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微软、福特、杜邦等,进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辅导、咨询和策划。

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了后来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该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连续三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榜首,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阵阵学习管理的热潮,并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由于其创新价值及在美国企业中得到了成功地应用,该书在短短几年中,被译成二三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意在重建一种新的看问题方式:从习惯看世界、看环境、看别人,改变到向里看、看自己、看自己的内心;从看局部到看全局、看系统。《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的成功和杰出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更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有效指导。它可能帮助你在弄清“为什么”的前提下,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开发、自我超越的能力;改善心智、提高认知的能力;团队学习和团队建设的能力;系统思考、掌握未来的能力。

就是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管理大师,十几年来,每天至少静坐冥想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并将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自我修行的一部分。“同时我也很幸运,所从事的工作能成为自我修行的一部分。比如有一个为期3天的领导力研习班在我的项目里持续存在了25年。这属于深层次的个人经验的探索,与人们的先天领导潜力有关——定期创建一个‘空间’,在这里人们越发回归他们的本来面目,这已经成为一项核心的实践修行,设法使人们从个人与集体意义上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通过在工作中追寻意义的方式将他们天生的修行意愿与更高的自我实现的意愿结合起来。”2010年1月13日,彼得·圣吉在接受了《中国企业家》杂志书面专访时说。

彼得·圣吉少年玩伴中最好的朋友是日本人,这使他有机会从东方文化里汲取营养。他认为在对自然界的分析理解与提高组织效率方面,西方文化有巨大贡献;东方文化在对自然界的深刻直觉认知方面,有着同样重要的贡献。比如儒家的理想是不断努力造福全民,这也是佛教与道教的核心主题,而这一点在西方管理传统中却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后者的重点在于个人利益,有过分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冲突倾向。这不仅扭曲了组织的宗旨,同时也导致人们的集体创造力难以被发掘出来。

在圣吉的思想体系中,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从不同程度上都被融合于学习型组织的五要素之中,即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他指出:“佛教对于理解‘思维模式’——我们形成概念与行动的认知过程——有着不同寻常的贡献。道家思想对于自然系统,特别是人类如何能够更充分地融入一个真正的‘自然系统智慧’,有着同样深刻的见解。儒家思想是一种基于社会现实的哲学基础,对于促进团队学习与建立共同愿景很有裨益。但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有这些哲学传统如何相辅相成,并且可能在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与深化五项修炼的意义?也许最重要的是培养整体精神,这是作为一个有效管理者与企业家的基础。我在过去几年中发现,人们试图‘使用五项修炼’,仿佛这只是另一套管理工具,这也许是人们对此最大的误解。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选择‘修炼’这个词,是因为它源自于拉丁语中的‘学习’,并且指出了坚定、持续、深入学习的必要性。有很多人有天赋的能力,但是却缺少修炼而无法实现人类真正的自我提高。”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是彼得·圣吉和奥托·夏莫(C. Otto Scharmer)等合作的一部新作。该书对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学习与变革的理论新进展做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作者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涉猎范围广泛的对话,深入探究了“有转化力的变革”(transformational change),并从学会观察、深入静默、成为自然之力和直面未来四个方面入手,对体悟当下、深层学习实践和塑造未来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2010年10月,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心灵篇》一书的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