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终端的舞台上,导购人员——可能是上游厂家(品牌)派出的,也可能是零售商自聘的,是最重要的软性因素,是和顾客琴瑟和鸣的主角之一。导购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零售终端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1)导购能力提升的关键: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意味着导购人员自我定位的变化(表17-1):
表17-1 导购人员定位变化
原有定位 | 新的定位 |
产品销售者 | 零售店的经营管理者 |
销售员(Sales) | 营销员(Marketing) |
执行为主 | 既执行又制定对策 |
被动运作 | 主动运作 |
从上表可得出结论,导购人员需从仅仅关注产品销售转到关注专区、专柜以至店面整体经营管理;从仅仅关注产品销售转到关注营销方案和竞争策略;从被动接受任务转到主动了解、预测市场;从单人作业转到强调团队配合与协作。
根据角色和定位的变化,导购人员的胜任力模型(零售能力)亦需相应变化(图17-1):
总的来说,导购员需具备一定程度的把握顾客需求的能力(成为心理专家,发现和理解顾客的真实动机和想法),同时,需具备对零售终端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创造顾客价值并获取收益。
(2)导购员作业模式新要求
根据导购员角色定位以及能力构成的变化,其现场作业内容、作业方式亦需丰富和升级:
第一,统计销售数据;积累研究顾客档案;分析顾客特点;分析公司产品销售好或坏的原因;分析竞争品牌销售状况及原因。
第二,预测销售前景,制定计划期内的销售目标;提出在店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资源投入和配置方案。
第三,向主管及上级提出支持要求。
第四,进行氛围营造、样品陈列以及小型促销活动的策划、运筹和操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许多厂家及商家导购员对顾客的关注和研究缺失抑或粗糙,有鲜明的竞争导向、促销导向特色。导购员需分析顾客流量的空间分布(流量在哪儿)和时间分布(流量何时涌现);需体察顾客言谈举止中反映出的动机、愿望和要求;需概括顾客购买及使用产品的典型情境、场景类型——这是设计顾客沟通模式(针对不同情境、场景)的前提。
(3)导购员沟通方式变化
第一,需对导购员的沟通行为做出规范化的细致要求。详见表17-2:
表17-2 导购员行为规范
导购 位置 | 基本 行为规范 | 产品 推介顺序 | 产品 “卖点”说明 | 顾客 体验导入 | 顾客 情感沟通 |
(上表中的“导购位置”是指导购人员的职位以及相应在零售终端的空间位置,如“门前迎客”“专区讲解”等)
第二,区分不同的购买情境,有针对性地差异化灵活应对。所谓购买情境,是指顾客人群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和条件下,购买行为实际发生的情形。以家电产品为例,典型的购买情境有:一家人到商场为新入住的住宅置办彩电、冰箱等;一对刚成家的男女青年添置一些厨房电器;一个刚入职的大学生买一个方便、简单、便宜的洗衣机……这些情境中,包含有顾客的动机、需求倾向、决策模式。针对它们,我们可以提炼出一般性的、基础性的沟通程序和方法,导购员将其掌握之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第三,针对常见的顾客疑问,积累回答经验。例如,对于手机、家电等产品,顾客经常会说,新功能对我不重要!你们的产品在某方面不及某品牌;等等。顾客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导购人员需将这些疑问作为与顾客深入沟通的契机。顾客对新功能不了解,那么我们可以揭示新功能发挥作用、产生利益的具体情境和场景,激发顾客的潜在需求。顾客对竞争品牌产品某些功能评价较高,那么我们可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或者降低竞品优势功能的心理权重——心理上对产品某种功能相对重要性的评价,或者重新塑造顾客对不同品牌功能优势的认知——他们可能得出结论:原来你们品牌这方面也不差啊!
第四,控制与顾客互动的“关键时刻”。顾客来到零售终端——千辛万苦引流掘流,顾客终于来了,和导购人员直接接触的那段时间属于“关键时刻”(Moment Of Truth,MOT)。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在短短的几十秒或几分钟内,顾客往往会形成对品牌、产品、人员的看法并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导购人员需对“关键时刻”进行控制:尊重顾客,态度热情、亲切,行为标准、规范,讲解专业……这样可以使顾客基本满意。同时在现场发现顾客的隐性需求——往往与购物无关,是在当时情境下发生的,如下雨未带伞,经过施工场地身上沾了灰尘,大热天需要凉开水,等等,即时做出善解人意的回应和服务,使顾客情绪出现脉冲,产生强烈的感动。顾客感动的这一瞬间,也可以称作“真实的瞬间”,而顾客这一刻的感受,则可以称作“瞬间的真实”——发自内心的真正满意(图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