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中小企业不需做品牌
在传统观念中,经常有人认为:“做品牌是那些大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做什么品牌啊,做好销售就行了。”那么我们不妨反问一下:“大企业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品牌的呢?品牌是一夜之间就能建立起来的吗?中小企业要不要做大呢?”
世界知名品牌的发展过程无疑都是从一个很小的企业随着品牌建设而成长起来的。品牌就像企业培育的幼苗,越小的时候,就越需要精心呵护。此时的品牌是比较脆弱的,那么,面对大企业、大品牌的竞争,中小企业的机会在哪里呢?中小企业出路就是努力以差异化、个性化去做品牌。中小企业由于盘子小、经营灵活、反应迅速,如果集中精力、定位合理、策略得当,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做到第一品牌,从而与大品牌竞争。
误区二:做品牌不如做招商、做渠道、做终端
首先,是招商热。打几个招商广告,请几个策划人,圈一笔资金进来成为很多厂家的选择,他们根本不想做品牌,对渠道经销商承诺多,兑现少;产品是好的,推广是大的,经销商死活是不管的,这种粗放的方式也成就了一些产品,但终究成不了大气候。
其次,是终端拦截热。有专家总结出一套“终端拦截”操作系统,以期广泛传播。终端拦截的实质还是终端比拼,在刚开始竞争对手没有跟进的时候,的确能在短期内提高销量,但它却不能维持长久。
其实有许多企业刚开始是想做品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感觉进展太慢了,不如投入终端来得快,于是就把重心转移了,不自觉地就加入到终端比拼的行列。中国的市场营销发展到今天,企业一旦参与了终端比拼,就像吸毒一样,上瘾了,今天加大一点投入,起一点泡,就兴奋一下;明天减少一点,销量下滑,就难过一点,于是又加大投入,反复几次,就有了终端依赖症。如此下去,品牌很难建设下去,而我们则离品牌越来越远。
误区三:东施多了西施就没市场了
当许多二、三线的企业和品牌都进行终端跟进的时候,一线品牌多少会受到影响。有些企业认为由于太多的模仿和价格战,一线品牌压力很大,也有想放弃品牌经营的想法。东施效颦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即使社会上出现再多的东施,也不会影响西施的风采和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更加激起人们对西施的向往和渴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一线强势品牌就是“西施”,二、三线的大批杂牌军就是“东施”。这些杂牌军最好的出路就是尽快从“东施”的大军里挣扎出来,早日加入到“西施”的行列,否则就只有在终日不断的乱战中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
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由“东施”变成“西施”不是没有可能,品牌能够改变企业的气质。
误区四:品牌只有长期效益,对短期销量没有帮助
销售模式可以复制,促销活动可以复制,渠道建设可以复制,只有品牌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效益是持续并且持久的,它不只有长期效益,还有短期效益。品牌的传播过程,就是和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的过程,良好的传播比一贯的促销战更有销售力。
海尔小小神童以空隙定位(以单身人群)、季节定位(夏季洗小件衣物)的差异化品牌营销,创造了淡季不淡的销售局面。
误区五:品牌很难做
中国有句颇具禅学意味的俗话:“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现代社会市场营销的分工已经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要完成从科研开发、产品生产到渠道建设、销售管理再到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及品牌规划、传播、维护这样一条长长的营销链条,机构臃肿成本上升不说,这中间也难免会出现薄弱环节,再加上企业组织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企业经营就更加千头万绪,就更显得力不从心。把难题交给专家来做就是一条捷径,专家的专业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让企业少走许多弯路。
误区六:做品牌花费很大
许多企业很怕做品牌,认为做品牌花费很大。那么,你有策略性的品牌规划吗?你有计划性的品牌传播吗?其实只要你把无规划而花费的冤枉钱和计划不当所浪费掉的钱用来做品牌就够了。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是很专业的两个课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做一些无用功,甚至负功,大笔钱财花掉了,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理财要请专家,品牌投入也是在帮企业理财,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花在哪,怎么花,花多少合适,都是理财专家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的专家不但能解决规划和传播的课题,还会让你的投入更有效果,让你的财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