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就知道直接的、恶性的、价格战的竞争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还是一直这么做呢?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同质化的竞争是两败俱伤,却没有把注意力、精力、资金投入到寻求差异化的方向上呢?我们的观念、价值观为什么没有发生革新呢?
因为要做出差异性需要的是付出——付出辛苦,辛劳,心力,脑力,精力。就是费神,殚精竭虑。总之,需要的是思考,而且是冥思苦想。这正是我们欠缺的。我们缺少的还不是思考的方法和技巧(还到不了这个层面),而是吃不了思考的苦。也就是说,我们还谈不上不会思考,而是不知道思考、不愿意思考。
一家超市说“竞争对手的生鲜做得好,我要学习他们,该去他们那里做调查,还可以挖他们几个人”,但是,他会冥思苦想生鲜的本质是什么吗?
他会思考人们现在对生鲜食品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吗?
是健康、安全吗?新鲜、便宜、商品丰富,与健康、安全相比,被弱化了多少(在大众的消费水平下)?
到底怎么做好生鲜的健康、安全?
食品安全的根源在哪?
作为一家超市能为生鲜食品的安全做到的是什么?
……
而这一系列的思考才是做好生鲜的基础。
比如,家乐福开发的一个内部的生鲜食品质量体系(不是自有品牌),就是很深入地解决生鲜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的方法。它能避开价格战,也深入生鲜食品的源头,而且是在做着一家超市的能力范围和本分之内的事情。
一家企业它不能考虑唤醒人们的良心这样的问题,也不能考虑解决社会性问题、民族文化问题,它只能利用自己的资金、管理技术、多年丰富的行业经验、专业能力、价值观、认真精神、商业的动力、强大的运营能力、执行力和具有良知、正义感的内部人才。更重要的是,它能殚精竭虑地思考经营中遇到的每个问题。
正如那个“生鲜食品质量体系”,如果省略了家乐福曾经为此做过的思考过程及其艰辛,以及未深入体验到被顾客抛弃、被对手超越的痛心和压力(我们很多时候是选择了逃避压力),即便模仿,最终也会流于形式。
模仿一件实体产品容易,但怎么能模仿脑子里的思考过程呢?更无法模仿一个认为就该殚精竭虑地思考的心,以及一颗具有了深刻思考的素质的大脑。
我们为什么吃不了思考的苦?因为我们只要个人利益,其他的一切都不顾。
这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界、与上帝、与一切的关系(人的本质其实就是关系)中最低贱的一种关系,即人人都要为我,而我还是为我。
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只管个人利益的人所选择的方法一定是现成的,他不会选择新路。而每条新路都是某个人先走出来的,也即每个新方法、新解决方案、新模式都是有某个人先思考出来的。
山寨产品,价格战,低端市场,挣价值链最底层的微薄利润,这就是吃不了思考的苦的必然结果。
我们不能再无视商业世界里的关系这个底线,即我要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就必须给别人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是自私里的道德标准。这还做不到、还不承认人的自私本性,就宣扬奉献精神,实在是肤浅、幼稚和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