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管理的古老绝技——无相思维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有无相生。”“有”和“无”,这对矛盾是贯穿于《道德经》的基本矛盾。东方智慧的核心就在“有”和“无”上。

(1)西方管理是有“相”思维

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在“有”上做文章,它执着一个相。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看小说就是形象思维,小说里有很多情节、很多具体的人物,有一个个具体的相。而抽象思维是把具体的“相”抽出来变成一个概念,概念也是“相”,是“文字相”。不管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有一个“相”。

西方管理学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关于人性论,西方管理学有三种理论:X理论、 Y理论和Z理论。

X理论:

假定人性为恶,才有泰勒的科学管理,才有那么多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什么要严厉?因为人性不善,不约束人们,就没有办法做好管理。这是执着于人性“恶”的相。

X理论在实践上还有一定的市场,欧博也借鉴了它,欧博提出的“控制是基础”就与它吻合。若干年后,西方人觉得人性恶的理论还是有问题,有人提出了Y理论。

Y理论:

该理论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叫霍桑实验。这个实验证明,调动人的积极性对效率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Y理论假定人性为善,这跟欧博的激励是相对应的。Y理论强调激励,强调怎样把人调动起来。所以,欧博的理论涵盖了X理论和Y理论。但你不要把欧博提出的“控制是基础,激励是根本”等同于“X+Y”,因为东方智慧是超越这个的。

Z理论:

准确的说法是超Y理论,因为它是对Y理论的超越。超Y理论的核心是人性有善有恶,是时善时恶。跟它相似的理论叫权变理论。

权就是秤砣。秤盘上面的东西有重有轻,就靠移动秤砣来平衡。权力就从这里引申而来的,通过秤砣来制衡,制衡就是权力。控制就是权力,挪动它的位置可以平衡一切。

权变理论告诉我们要懂得挪,善来的时候挪到善的一边,恶来的时候挪到恶的一边;他善,我们就用善的方法(激励)对待他;他恶,我们就以恶的方式(约束)对付他。总之都离不开善和恶,总有一个善相、恶相。

(2)东方管理是“无相”思维

东方智慧的管理思维是什么样的?是非善非恶,是“无相为相”。

《六祖坛经》有句话:“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什么意思?这里有一个故事。

 

六祖慧能刚得到袈裟的时候,有些人认为他当六祖不够资格,因为他没学几天佛经。慧能听师傅读《金刚经》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结果五祖弘忍就把袈裟传给了他。但五祖说:“你要快点离开,因为别人要和你争抢袈裟。”六祖慧能就跑了,一直跑到湖南与广东交界的地方,但还是被惠明追上了。

惠明出家之前是四品将军,他跑得很快。追上来后,他就要抢袈裟。慧能就把袈裟丢到石头上,慧明去拎却拎不动。是袈裟很沉他拎不动吗?我师父大愿法师解释说:“慧明不是拎不动,而是他生了惭愧心。”所以,他马上就对慧能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慧能就给他开示:“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上座”就是指慧明。也就是说,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佛家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所以,东方智慧的核心是无相思维,它没有善相,也没有恶相。

电影《鸿门宴》就有类似的场景,电影里面范增和张良怎么下围棋?没有棋盘、棋子,两个人用话对棋——没有下棋的“相”,但下得异常激烈。这就是中国文化。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有相思维,有可供思维的对象,而无相思维的特点是没有材料。这是一门绝技,是古老的管理智慧。

无相思维是不能有材料的,有材料就做不到无相。做不到无相,就体会不到无相思维的境界。所以,练这门绝技得把感受、念头、习性和经验都空掉。

感受、念头、习性、经验就是佛家讲的受、想、行、识,加在一起就是妄心。所以,要练无相思维的功夫,就要让妄心停歇下来,这是练这门功夫的基本要领。佛家有句话:“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歇就是停下来,菩提就是智慧。把受、想、行、识歇下来、空掉,就能做到无相,就能慢慢体会“无相为相”的思维,就掌握了绝技,智慧就出来了。

《金刚经》讲的无相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金刚经》是佛家的核心经典,它告诉我们,要达到无相,就要把材料空掉。空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才会有菩提心,才能见到佛性。

一个人内心中装了很多东西,一天到晚地瞎想、瞎忙,这是思维方式错了。我们要把相清空——学会“无相为相”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