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培训师的点评对培训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基于此,要求培训师不断改善点评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点评对学员的价值,这也应该成为培训师平时的重点研究课题。
从表面上看,点评似乎只是一些思路和技法的运用。但是,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在点评思路和技法的背后,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培训师的职业能力。只有在培训师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前提下,点评的思路和技法才能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积极作用。
下面就培训师的点评功力养成,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广博而专精的持续学习与积累。所谓广博,指培训师在学习与积累过程中,不能局限在自身所处的专业领域,而是要尽可能多地涉猎各种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专业领域。所谓专精,指在广泛吸纳其他学科和其他专业领域的各种养分的时候,又需要培训师时刻记住与自身所处专业领域进行必要和有效的对接,所谓“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经由其他学科和其他专业领域的视角去审视、研究自身所处的专业领域,或许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继而“更上层楼”。
这里摘录几段梁启超先生写给其儿子梁思成的书信,作为上述建议的一份佐证,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各书可向二叔处求取。《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你觉得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开了学校方能发见。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以上摘自豆瓣网络)
二是留心观察、深入体会生活和工作的实践过程,并养成时时总结反思的习惯。法国当代小说家、戏剧家,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大会誉为法兰西小说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罗歇·马丁·杜伽尔说,“去生活,不管怎样,不管什么地方!……睁开眼睛,瞧文明席卷而去的一切:好的坏的意想不到的不可想象的!兴许此后你才能对人对社会对自己说出点见解!”一语道破了培训师点评功力养成的重要路径之一,只有留心观察、深入体会生活和工作的实践过程,并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兴许此后,你才能对人对社会对自己说出点见解”。
三是珍惜每一次的培训课程实践,用心捕捉点评节点,勇于尝试,反复练习点评思路的实践路径和点评技法的操作要点。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掌握一项技能乃至熟练运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练习,并在每一次的练习之后进行反思、总结,找到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如此这般,不断地循环往复,才有可能从一开始“照猫画虎、思路模仿”的阶段,逐步进入到“熟能生巧、心口合一”的状态,再反复打磨、精进,慢慢接近“融会贯通、神形兼备”的境界。
总之,培训师点评功力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和实践的磨炼,才能达成。与此同时,功力并没有止境。所以,这背后更为重要的支撑是,培训师自身要有持续投入和坚持的内在驱动,而这种驱动唯有基于职业的使命和责任,此外,别无其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