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战争有鲜明态度

老子的和平主义思想在本章得到了清楚明白的阐述。但那些认为老子绝对反对战争的人,也是睁眼说瞎话,老子明明说了“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而且详细阐述了应该以什么态度、什么方式处理战争,还以老子的“贵柔守雌”说老子绝对反对战争,就是不顾事实了。和平主义者与害怕或绝对反对战争是两回事。但另一种说老子是兵书、兵法的,也没有道理,这个问题在今天已经不需要去辩论,翻出老子原文就不难看清楚。

我们将老子的战争观复述一遍。老子战争观是围绕核心观点“兵者,不祥之器”而构建的,这句话在同一章里出现两次,足以说明这是老子战争观的核心,由此核心延展出几个具体的对待战争的原则,这也是治理天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首先,老子说对于战争这个不祥之器,万物(包括人类)都是厌恶的,所以奉行道的法则的人是不以它作为工具的。这两句话成为中国式战争观的源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治国者不能喜欢战争,但也绝不能害怕战争,圣人追求和平,但对于有畸者,也得有司杀者杀之,用在战争上,就是和气为贵,但忘战必危。

所以老子一面说“有道者不处”,另一方面又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此处的“恬淡”帛书本释文“铦櫳”,其意思解释更加费解。“恬淡”的意思已经很直白,只是恬淡不是今天理解的恬静安详,而是冷静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的意见是对战争要以冷静的态度处置。

什么叫冷静处置?就是前一章所说的,“果而已矣,而不以取强”,这是最优先的大原则,即不要因为骄、是、矜、伐这些君王的错误情绪去发动战争。《孙子兵法》说得更直接: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三层意思,将老子的“恬淡为上”诠释的更加务实。

冷静处置的第二层意思是“勿美也”,即不要美化战争,或不要以为战争是美好的事。现代民族国家崛起,尤其是反侵略战争,英国从大宪章到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德国统一战争、希特勒上台、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世界局部战争,各国的战争影片,尤其是好莱坞为代表的“战争大片”、科幻大片,从现实到意识形态,都在美化战争的某一方,甚至渲染战争的武器威力,从大炮、原子弹到星球大战、蜘蛛侠等,都是在宣扬战争英雄主义,这些其实都是在美化战争,而不是“恬淡为上,勿美也”。以战争毁灭场面给观众制造视听刺激,而把爆炸场面拍得美轮美奂,这其实不是一种“乐杀人”的暗示吗?

老子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话似乎很理想主义,但反观历史与现实,即使武力最强大的美国,不也发生了911事件,全球布兵,有时连索马里海盗这种小毛贼也搞不定。按布热津斯基的说法,“新月形地带”(即阿拉伯—中亚地区)成为局部战争的火药桶。亨廷顿说这是“文明冲突”,是在给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全球政策找一个理由,并不能站得住脚。从叙利亚、海湾(两伊沙特等)、阿富汗、印巴到美国国内的911,强大的武力并没有遏制战争与恐怖主义。人类还是要多去想一想老子2500年前的教诲: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