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看懂周报数据

在一次培训课后,笔者有机会与Y店的店经理罗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谈及店经理的工作,罗丹说他在门店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也能感受到公司很多方法确实是有用的,但是,有时很难用好工具。比如,利用每周的周报进行数据统计,我们只知道数据上升了或下降了,也能大概分析其原因,但是却感觉对后期工作起不到太大作用,写周报成了一个形式,该涨的还是涨,该降的还是降。怎么去看周报里的那些问题,又怎样真正用周报帮助我们管理门店和提升业绩呢?

我们说零售工作就是琐碎的事务加在一起,而药品零售又在烦琐的基础上增加了药的特殊性与专业性。作为店经理,要管好药店,又在这个台阶上增加了跨越专业的管理难度。所以说,药店人员真不易,而店长更不容易。

这是笔者在听罗丹心声时的感悟,事实上,罗丹的感受也是笔者身为店经理时的感受,但是在现实面前,我们需要用智慧去化解难题。其实,有效用好周报对门店与店经理的自我管理、对业绩分析与增长都是有益的。

先来看一下,对于零售药店来说,每周上交给公司的周报应包含哪些内容?

(1)营业分析。这是周报最上面的一部分,包括一周的营业额、高毛利商品金额与占比、一周交易次数与平均客单价、环比增长额与增长率、会员卡数、营养素销售额与占比、重点商品销售额与占比等。其中,对销售前10位的商品进行罗列,也可以细化到前20位,或者细化到药品前10位、非药品前10位、处方药前10位等,这个可以依情况来定。

(2)工作措施。每一位数字背后都是行为的结果,上面所列的数据是因为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达到的?比如,卖场调整,员工培训,阶段奖励,或者促销、社区推广、门头灯箱改造等。这里记录已经和正在实施的行动。

(3)差距分析。记录工作措施是为了帮助我们整理一周来的努力,而差距分析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所在。所付出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收到效果?为什么A员工的重点商品销售不到100元,而B员工却超过了2000元?为什么会员卡本周会下降15张?为什么营养素占比虽然提升了一个点,但是总金额却下降了1000多元?高毛利商品总额上升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些商品的销售使毛利较上周提升了?这对下周工作有何帮助?为什么连续两周环比数据都是负的?该怎么办?等等。差距分析的核心是查找原因,同时探索出改善的措施,并付诸行动。

(4)明星评比。周报里面可以体现出激励因素,对服务、重点商品、会员卡等单项设立评比,将谁是本周明星填上去,并上交公司。这样领导都可以看得到,这一内容对员工也是精神鼓励,当然也可以配合物质奖励。

(5)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周报中,可以写上一些需要向公司反馈的特殊事项,比如,维修、缺爆炸头与POP纸、人员缺编等,也可以将顾客的特殊需求或门店的例外情况附上。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信息上传,并期待得到回复。

(6)下周计划。这一内容一般在最下面或者在另一张专用的周工作计划表中,此表中会写下周营业计划与工作措施,措施应与上周的分析匹配,也就是上周分析中不足的地方用哪些行动去改善、亮点的地方怎么继续保持等。

当然,每家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周报进行调整,但一般思路是相通的。身为店经理或管理人员,包括门店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学会通过周报来了解门店的工作现状、问题及如何做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清楚方向才不会走错,也可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用好周报,我们不只是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懂得为什么会发生、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该如何防止再次出现。这也是流程分析的常规思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数据背后的人员状态。一次,笔者在门店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营业员陆君近两周的会员卡办卡量明显下降。找其谈话,笔者发现陆君的心态不像从前积极了,经过一再交流,陆君也终于道出了实情,他说自己准备辞职了,只是还没有提交报告而已。其实,门店很多数据“症状”背后都有其“病因”,当然,原因各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剥茧抽丝,找到真相。这也是减少危机的方法,因为一旦等一些潜在的事件爆发了自己才知道,已经晚了。

(2)数据里的深层次问题。周报中,数据是主要的内容。当发现数据连续下降,比如,环比连续两周下降,就要分析是否有竞争对手的因素,是公司政策影响还是自身或季节原因等;比如,畸形增长,如果高毛利商品总额上升,但是占比却下降,说明可能是营业额的走势好了带动了高毛利商品总额的上升,但是员工却因为营业好了,忽视了高毛利品种的销售,也可能是某个品牌商品短时间的大单采购引起的等;再比如,在处方药的前10位销售商品中,本周与上周对比,哪些商品还在?哪些商品不在目录内?为什么?另外,还可通过分析商品销售结构来了解门店当下应抓好哪些单品与关联,等等。身在运营行列,就要非常清楚每一位数字的来龙去脉,否则只会如坠云里雾里,一片茫然,被数据牵着走。

(3)实施行动。一些药店同仁喜欢将措施写在纸上,却没有行动,这样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将想法落实,既是对自己的检验,也是对门店团队负责。

(4)对待处理事项的持续跟进。身为门店“领头羊”,员工和顾客反馈的问题、门店存在的问题,自己最着急,但体现在文字中只是一种信息传递,只有持续的跟进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同事莫老也说:“反馈上去了,领导忙,还没有处理。”因此,自己也疏于跟进,将事情搁在那。

(5)评比不是形式。一些门店将周报上的评比当成了形式,因此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每次评比后应在交接班上通报表扬,有实物奖励更好,从自身重视带动门店员工的重视。

可见,一张周报用得好,可以成为改善业绩的“助手”,“罗丹”们也需要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对事项持续追踪,以实现周报原有的价值。

从控制角度来看,周报属于事后控制,但这一工作是为了将后期工作的“事前控制”做得更好。

写周报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呈现一张整洁的报表给领导,更主要是为了能看清门店问题,理清思路,找到方法,并以行动实现预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