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微】
损兑法灵蓍,减少思虑,平心静意决策才能成功。陶弘景题下注云:“老子曰:‘塞其兑。’河上公曰:‘兑,目也。’庄子曰:‘心有眼。’然则兑者,谓以心眼察理也。损者谓减损他虑,专以心察也。兑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损兑法灵蓍也。”
但从明代高金体开始,关于“损兑”的意义,学者几乎人人异说,莫衷一是。其中,关键是“兑”的意义是什么?
高金体云:“损者,减也;兑者,言也。灵蓍不言,而为是非之决;圣人不言,而为是非之准。”(转引自《鬼谷子集校集注》,许富宏,中华书局,2009年,第231页。)
到了近代,学者们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清代学者俞樾(1821~1907年)在《读书余录》中甚至认为,“兑”字本身就是错的,文义不通,“兑亦当作益”。
台湾学者萧登福先生则认为,兑是悦的意思,他引《释名·释天》说:“兑,说(通“悦”——笔者注)也。物皆备足,皆喜悦也。”
而许富宏则释释兑为直率的“直”,损兑的意思是减少直率多求变化。他在《鬼谷子集校集注》解释:“兑,直。《诗·大雅·皇矣》:‘松柏斯兑。’损兑即减损行事直来直去,缺少变化。”(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232页。)
笔者研读本篇时,请教河北石家庄学院的付金才老师。他回信说:“觉得还是陶弘景大士的注解最好。一是因为大士即是真修实证的旷世高道,精通心术。二是因为大士又为山中宰相,为梁武帝所敬重,梁武帝敬重大士,大士不可能仅仅是梁武帝的清客相公,应该深度参与了梁武帝的政治生活,有从政的实际经验,并非书生仅凭知识储备而为《鬼谷子》做注解——可惜这方面的史料不多。三是大士的注解符合《鬼谷子》一书的基本思想。损兑法灵蓍,说的是对于重大事务的判断和决策,《鬼谷子》中有专门的《决篇》。《鬼谷子·符言》中提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视觉和听觉是人摄入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兑之所指不仅是器官,还包括当事人的判断及所摄入的信息的含义。要想明、聪、智,就要损兑,超越自己的主观之见、超越其他信息的干扰,以天下之目、耳、心观察事务,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这里的天下之目、耳、心或许就是大士所说的心眼。”
付金才先生说得很好。比较上述诸说,“本经阴符七术”不离心法,也只有陶注较为符合心法。事实上《鬼谷子》言“损兑”,一如道家言“塞兑”,这是修行的起点。
【经文】
损兑者,机危之决也【1】。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2】。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3】。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4】。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5】。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6】。
【译文】
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才能在事物发展的微妙转折关头做出正确决定。事件有偶然巧合,万物有成有败,细小微妙的变化,不可不仔细观察。所以,圣人以无为之道管理自己的臣下,审察他们言辞,要与他们事功相符合(名实相副)。心神专一,才能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才能坚决行动。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才能在言说事物时,处处恰当,道理上行不通,圣人就不强辞夺理,防止以辞害义。所以,智者能够听取各方面意见,不会因为自己的主张而排斥别人的主张。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内心虚静,心志坚固,意念不偏邪、不妄想。
【注释】
【1】陶弘景注:“几危之兆,动理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见,故曰:损兑者,几危之决也。”机危,指事物发展的微妙转折关头。
【2】陶弘景注:“适然者,有时而然也。物之成败,有时而然。机危之动,自微至著。若非情识远深,知机玄览,则不能知于未兆,察于未形,使风涛潜骇,危机密发,然后河海之量堙为穷流,一篑之积,叠成山岳,不谋其始,虽悔何追!故曰:不可不察。”智者善于虑始,故知机知危,方可言谋略。适然,偶然。
【3】陶弘景注:“夫圣人者,勤于求贤,密于任使,故端拱无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曰:言察辞也。又当明试以功,故曰:合于事也。”此言圣人行形名之术,无为而治。
【4】陶弘景注:“用其心眼,故能知之;减损他虑,故能行之。”这里的心眼,指以智慧观照大千世界,其行无所不宜。
【5】陶弘景注:“言减损之,说及其所说之物,理有不可,圣人不生辞以论之也。”为之辞,意为为它辩解——此言圣人不以辞害义。
【6】陶弘景注:“智者听舆人之讼,采刍荛之言,虽复辩周万物,不自说也。故不以己能言而弃人之言,既有众言,故辞当而不烦,还任众心,故心诚而不伪,心诚言当,志意岂复乱邪哉!”这就是《鬼谷子·符言》中提到的,“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
【经文】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1】。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2】。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3】。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谿。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4】。
【译文】
事物有困难、容易的情况,要顺应自然之道,想出种种对策,才能成功。智慧谋略可以使圆者不行,方者不止,这样才能成就大功。在此基础上或损或益,纵论得失。要善于分威、散势,这是心神旺盛清楚的表现,根据事物细小微妙的变化所蕴含的威势,进行谋划决策。总之,善于减损杂念而心神专一的人,处理事物就像挖开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沿万丈深谷转动圆石一样轻而易举。能如此,因为这是形势造成的必然结果。
【注释】
【1】陶弘景注:“夫事变而后谋生,改常而后计起,故必当其难易之际,然后为之计谋,失自然之道,则事废而功亏,故必因自然之道,以为用谋之实也。”谋略亦应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静因之道。
【2】陶弘景注:“夫谋之妙者,必能转祸为福,因败成功,沮彼而成我也。彼用圆者,谋令不行;彼用方者,谋令不止。然则圆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谋既发,彼不得守其常,岂非大功哉!至于谋之损益,皆为生辞,以论其得失也。”此言或圆或方,智慧如滔滔大河,应物变化不止。
【3】陶弘景注:“夫所以能分威散势者,心眼之由也。心眼既明,机危之威可知之矣。既知之,然后能决之。”威其机危,犹言事物细小微妙的变化所蕴含的威势,所以下文才说“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云云。
【4】陶弘景注:“言善损虑以专心眼者,见事审,得理明,意决而不疑,志雄而不滞。其犹决水转石,谁能当御哉!”佛家有云,“无筋心力大无边”,用之于谋略也是这样;仞,古代长度单位,周代相当八尺。谿,音xī,山谷。
【谈古论今】
损兑、塞兑、防欲
我们修行,在心地上用功,其发起处无不从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下手。
本文的损兑,类于《老子》讲的“塞其兑”,而南北朝著名子书《刘子》讲“防欲”。
兑是中国先贤对感官的称谓。《老子》五十二章有“塞其兑”,河上公注:“兑,目也,目不妄视也。”另外,《淮南子·道应》有:“则塞民于兑。”许慎注:“兑,耳、目、口、鼻也。”
“塞其兑”类同于儒家讲的非礼勿视。《论语·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实现的途径,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皆合于礼义,心哪能不合于礼义,故曰:“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实现也是六根门头事。
商鞅老师尸佼著《尸子》一书,其言“心者,身之君也”的道理时也说:“目之所美,心以为不义,弗敢视也;口之所甘,心以为不义,弗敢食也;耳之所乐,心以为不义,弗敢听也;身之所安,心以为不义,弗敢服也。”(《尸子·贵言》)
《刘子·防欲第二》讲“塞兑”“损兑”的道理最为详细。
首先,作者指出,贞洁的本性被污染,是因为欲望得不到节制的原因,要节制欲望,就要先从收摄管束眼、耳、鼻、口(舌)、身这“五关”开始。因为有五关,才有了情欲的产生。上面说:“故林之性静,所以动者,风摇之也;水之性清,所以浊者,土浑之也;人之性贞,所以邪者,欲眩之也。身之有欲,如树之有蝎,树抱蝎则还自凿,身抱欲而返自害。故蝎盛则木折,欲炽则身亡。将收情欲,先敛五关。五关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
在作者看来,眼、耳、鼻、口(舌)、身“五关”既可以养生,也可以伤生,关键在于如何正解处理应对,如果处理应对不善,就会伤生、害生。其要在节欲、知足,知止。上面说:“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靡丽之华,不以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接着,作者对世人为嗜欲所害,又不知对治、收敛情欲发出了感叹。他形象地比喻:“蚊蜂小害,指肤外疾,人入山则避蜂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笔者注),入室则驱蚊虻。何者?以其害于体也。嗜欲攻心,正性颠倒,嗜欲大害,攻心内疾,方于指肤,亦以多也。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是弃轻患而负重害,不亦倒乎?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情欲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
那么如何对治、收敛情欲呢?就要从无形、脆微处开始,即文中所说的“塞兑于未形,禁欲于危微”。作者写道:收敛情欲,要在它尚处脆弱细微时进行。情欲萌生,如树木刚长出新枝,火刚要燃烧起来,这时手可以拉断新枝,露水可以滴灭火星,等到它们炽盛的时候,树木已经参天凌云,火焰迸飞烧着章华宫,这时即使挥动斧头砍树,舀尽池水灭火,也不能禁止树枝的生长与火的蔓延,这是因为它们势盛的缘故。嗜欲萌生的时候,耳目可以关闭,心意可以锁住,至于炽盛,即使抑制情欲而不能收敛,这是因为本性被败坏的结果。如果情欲未生时就堵住它的发展之路,情欲脆弱微小时加以抑制,即使想后悔还可能吗?(原文:将收情欲,必在脆微。情欲之萌,如木之将蘖【音niè,植物近根处长出的新枝——笔者注】,火之始荧,手可掣而断,露可滴而灭。及其炽也,结条凌云,煽熛【音biāo,迸飞的火焰——笔者注】章华,虽穷力运斤,竭池灌火,而不能禁,其势盛也。嗜欲之萌,耳目可关,而心意可鑰【通“钥”,引申为关闭——笔者注】;至于炽也,虽襞【音bì,原义为摺叠衣裙——笔者注】情卷欲而不能收,其性败也。如能塞兑于未形,禁欲于危微,虽求悔吝,其可得乎?)
古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修行者,敢不慎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