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大师的临终偈

“君子而时中”的功夫非常重要,儒、释、道的实际修行,从根本上说,都是这句话的不同翻版。有人就会问,禅宗讲的顿悟,好像跟这个“时中”关系不大吧?但是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临济大师,就在临终的时候给弟子们留了这样一个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这个偈子的最后一句“吹毛用了急须磨”,说的就是咱们《中庸》里头的“君子而时中”啊!

第一句“沿流不止问如何”,我们做心性修养、念头功夫,那些念头起起落落、连绵不断,就像江河之水一样不会停止。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有些人打坐希望自己达到无念的状态,但是,念头就是止不了。

止不了怎么办?临济大师就告诉我们:没有关系啊!“真照无边说似他”,只要我们保持精神中的觉照能力、认知能力、专注能力,在面对起起落落、是是非非的念头时,始终把它“观照”到,就没有问题了。就像刚才我们讲的,一任他念头起落,“老僧只管看”,只要我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管看着它,不起喜怒哀乐的情绪,那就行了。临济大师说的这个“真照无边”的状态,就是我们“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这个状态、这个东西,只能“说似他”,说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是相似的,不是绝对的。你说它是“中”也对,说它是“空”也对,说它是“虚灵不昧”也对,总之,说出来的都是名相,都是相似的,不是真的。

只有我们真正在自己的心性上体认了这个,把这些名相都打破,要“离相离名”,才能够真正悟入。所以,临济祖师接着说“离相离名人不禀”,你没办法说清楚它是什么,你能说出来的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名相,有了名相概念就有了对它的执着。

最后,临济大师就说了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吹毛用了急须磨”,就好比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哪怕是用它割断了一根头发,只用了这么一下,用过之后马上就要磨它,要保持宝剑的绝对锋利。“急须磨”就是“时中”,就是一念发出之后,当下就要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

如果喜怒哀乐完全不发,或者完全没有了喜怒哀乐,那就是木头人、植物人了,也不行。所以还是要发,要发得恰到好处,要做到“发而皆中节”。发了以后马上要收回来,不要让一念喜怒哀乐长期占据你的精神空间,以免形成阻碍和阴影。如果一个人把昨天的事情、前天的事情、上辈子的事情都梗在心里,老清理不掉,那就会郁积成结,心理问题就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