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门阀制度及其对皇帝制度的影响

从东汉开始,地主豪强势力不断发展,到三国以后,逐渐形成门阀制度。所谓门阀制度,实际上就是家族等级制在政治领域的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名门大姓、豪族右户把持国家政权。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以后,世家大族的势力已经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取得了支配地位。各级政府中的清要官职,均为士族所担任。两晋时期,门阀势力是皇帝的依靠力量,皇帝要依赖士族统治社会,制约宗室,驾驭官僚队伍。因此,两晋的门阀士族,还与皇权相辅相成,尚未危及皇权。

但是,即使在两晋,门阀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皇权有了矛盾。东晋时,这种矛盾开始暴露。民谣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就反映了王氏家族(实际上还应包括其他名门大族)与皇帝统治权之间的冲突。而到南北朝时,各代的开国皇帝多出身不高,士族与皇权的冲突进一步激化。再加上士族以悠闲为荣,“出则车舆,入则扶持”,“服脆骨柔,不堪步行,体羸气喘,不耐寒暑”,甚至涂脂抹粉,不通生计。所任官职,也都是只有名分、不理庶务的清要官。所以,南北朝各代皇帝,都有意识地拔擢寒门,通过寒人掌机要的方式,排斥士族,加强皇帝专权。“自魏正始、晋中朝以来,贵臣虽有识治者,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章大典,方参议焉。文案簿领,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陈。”48正如后人所论:“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