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之后,整个绿城工厂的销售团队大数被腰斩,这反映了卡兄极为霸气的一面,其背后是它所要承担的难以估量的损失。事实也说明,数十年经营起来的客户关系轰然倒塌,再要重筑起来无疑是痴人说梦。曾经,那是卡兄看中绿城工厂商业价值的一个重要砝码。
不过也是,如果卡兄对自己难以容忍的事情妥协了,那么它就不是称霸天下的卡兄了。反过来也是,如果绿城工厂创始人一直被这样束手束脚地管理企业,不用卡兄使绊,他自己也早晚有出走的那一天。
尽管当初承诺给彼此以美好,但现实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各方互不相让,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对内,卡兄在这一件事情的处理上,我给八十分。失去的那二十分给被解职的员工。
在高位时确认,低位时完成收购,卡兄肯定是吃了亏的。但这件事情就像是买了部手机,买到手里后手机掉价了,你能怨卖你手机的人?除非他给你承诺,若降价会补齐差价。
如果卡兄能等上两年,在绿城工厂遭遇行业形势转恶,资产大幅缩水时,或许可以再次以救世主的形象以白菜价收购绿城工厂也为未可知。那个时候,它就不会觉得这笔买卖亏了。
而绿城工厂在财务管理上也确实是有问题的,应该称不上是蓄意,也不会像卡兄说得那样严重。若真是蓄意,估计他们也不敢。当初这笔交易,办的可是分期付款。再说了对卡兄强大的金融实力,相信很多人都是忌惮的。
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不得不让人浮想翩翩,卡兄为什么要这么做?
退一步讲,收购后若煤机形势持续走高,按照收购前的规划,甚至是超规格完成。绿城工厂即使有些历史旧账,是不是也不用这么严厉处理。
但不管怎样,卡兄还是那个卡兄,还是这么做了。
对外,卡兄在公关上也是做足了功夫的。在对外公布的媒体资料上,道格先表达了他的震怒:“这些被发现的个人行为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但这并不能反映卡特彼勒集团经营模式及我们员工的工作态度。
在我们完成调查并发现绿城工厂存在不当操作时,我们果断采取措施解雇了对此事负有责任的经理。责任感是我们衡量一个人领导能力的关键。”
犯错误的是个人,而人们群众永远是对的。这叫惩罚了个别人,争取了大多数。短短的一段话,道格还不忘肯定下自己的经营模式,倡导下企业的价值观。
全球矿业老大,那位可爱而又严谨的沃爷是这么说的:“尽管绿城工厂存在上述不当操作,我们仍然认为收购这家公司有效加强了我们在中国煤矿业扩张的战略。”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卡特彼勒董事会成员告诉路透社:“在收购绿城工厂的时候,卡特的管理层们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到更大的一宗事务中去,并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对绿城工厂进行详细严格的调查。这次事件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是一个耻辱。我们当初应该做好充分的前期调查。”
虽然不愿意透露姓名,但和两个大佬一同出现在同一篇公关稿里,想必是被授权的,这应该也算是他们的一个公关策略。
卡兄收购绿城工厂,在当年也是进了中国十大并购案例里面的。现在捅了这样一个篓子,自然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为了避免被过多解读,卡兄还做了几条QA(问答)并对外公布。
(1)卡特在收购绿城工厂过程中尽调程序是怎样的?
我们相信尽调是严格和有利的,参与人员包括卡特的人员和外部的审计、法律和财务顾问。
特别重要的是,绿城工厂是一家上市企业,有着审计报告。我们在收购后发现绿城工厂存在蓄意、多年、协调一致的会计不当操作,并被负责人蓄意掩盖。
(2)能否提供更多的财务欺诈细节?
首先发现这一问题是在2012年11月,我们发现绿城工厂会计账上的存货与实物盘点存货不一致。实物盘点是卡特的例行程序。卡特对此发起了综合性的审查和调查程序,审核发现了这种不当会计操作,包括不当的成本分配导致利润虚高。审核进一步发现了此前的收入确认不当,以及没有支持文件的收入确认。目前审核仍在进行中。
(3)在收购后,卡特的员工是否也涉嫌对此次绿城工厂财务欺诈知情?
我们坚信此次欺瞒事件是在没有任何卡特员工参与或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较为详细的新闻通稿公布出去后,再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情,卡兄已是三缄其口,并对销售人员、供应商等被下了封口令。
在公关稿里,提到“蓄意”,具体怎么个蓄意法,官方再也没有相关详细说明。而这件事情,估计要成为永远的悬案了。
想必他们是盼望着此事赶紧了了。
有些媒体却不愿意放过,在那段时间针对这次事件有很多文章发表出来,对卡兄大都提出了质疑。而卡兄对这些也都没有回应,因此也遭受了不少的非议。当然了,可能它也有它的苦衷,但是并没有给公众一个详细的真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