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规模化牧场如何培养管理人才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因原奶价格持续走低,超过50%以上的牧场无法盈利,生存艰难。一些散户、小型奶牛养殖场已逐步退出奶牛养殖行业,其余的牧场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强化管理,纷纷打出“节本降耗”的旗号。从管理中要效益,已是奶牛养殖界的共识。

因此,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就再次被摆上台面。客观说,国内奶牛养殖行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很成熟、队伍很庞大、专业程度高、饲养能力强,但是,相对而言,牧场管理型人才似乎在管理理念、知识、技能、模式、方法上还很欠缺。那么如何培养牧场管理型人才呢?

一、灌输管理理念,强化管理认知

从牧场经营运作的层面上来说,技术是保障系统,包含日粮配方、青贮制作、TMR搅拌、牛群饲喂、挤奶操作、繁殖繁育、疾病防控……;管理是提升系统,包含目标管理、人员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饲养管理、设备管理、水电管理……

没有技术养不好牛,没有管理赢不了利。技术再好,管理滞后,也无法达成目标。就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双轮驱动方可行走自如。这点必须扎根于管理者的脑海。管理者必须充分认知到,做一个技术性的管理者,既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自己懂得做工作,更要辅导下属懂得做工作。

二、培训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水平

牧场绝大多数的管理者(如场长—高层管理者、主管—中层管理者、班长—基层管理者)都是技术出身,由于技术精湛、能力超群、人脉广泛,而被提拔到管理者岗位,面临角色转换、职责改变的状况。以前的工作多数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工作却是一种团体行为。

从做技术员到做管理者,不仅自己有能力还要使整个团队有能力,要发挥团队作用,因为团队绩效就是你的绩效。要成为牧场变革的驱动力,通过下属去完成目标。因此,对牧场管理者必须进行管理理念、知识、技能、方法、工具、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使之快速成长起来。

三、完善管理机制,打造管理工具

一个牧场就是一个独立的牧场,组织结构设置、班组职能、岗位职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招聘配置标准、人员培训标准、绩效考核标准、薪酬福利标准等)、物资采购管理系统(供应商选择、物资采购流程、物资验收标准、物资付款规范等)、奶牛舒适度管理、卫生防疫管理、牛只优化管理、设备操作管理数据化管理等,都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标准、流程、流程、记录)。整个管理系统,环环相扣,衔接到位,才不至于管理失控或漏项。

牧场特别要重视员工内部职称评定。饲养、繁殖、兽医等技术型岗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分初级、中级、高级进行职称评定,提升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水平,打破单一依靠管理职务提升的发展模式,打通技术发展通道。经营会议、绩效考核、沟通协调、榜样评选等都是不错的管理工具。

四、推导人本管理,重视人才价值

牧场管理要摒弃“十全十美”的用人理念,沟通能力强、学习力强、执行力强、忠诚度高,这样的人才就值得培养。用人之长就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用人要有魄力。只要牧场激励和监督机制完善,建立以能力、价值、贡献为基准的人才观,完全可以打破以学历、资历、身份等作为标准的旧观念、旧思维,要把能力、业绩作为人才的核心标准,树立“大人才观”。

英雄不问出处,能为牧场创造价值的人,就是牧场所需要的人,就要大胆用、放心用。海纳百川才是用人的胸襟和气度,实现“国际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战略,提升牧场的核心竞争力。

五、建设牧场文化,构建和谐环境

牧场运营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制度,另一个是文化。制度就是明文发布的要求大家不折不扣必须执行的规定、规范、标准、流程等;而文化则是牧场成员共有的价值观、事业观、期望目标和道德规范。如果说制度是圈内的,那么所有圈外的就是文化。

牧场也是一个大职场,也是思想、道德、智慧的大熔炉,要建立牧场文化,管理者是关键。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久而久之,这群绵羊就会变成“狮子”,反之,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久而久之,这群狮子就会变成“绵羊”。工作和谐、生活和谐、关系和谐,这才有“家”的温馨和归属。

没有不优秀的员工,只有不优秀的管理者。规模化牧场需要智商、情商、逆商等高超的管理者。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善沟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