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争议千年的道德两难:宋襄公的仁义

有人将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但了解春秋历史的人大多不认同。宋襄公第一次会盟只有四个国家参与,第二次会盟被楚国囚禁,宋襄公是有霸心、无霸力的。毛泽东一句“蠢猪式的仁义”给宋襄公定了性,但围绕宋襄公的争议却没有结束:在政治或者是战争里,到底要仁义还是要诡诈?

要说宋襄公的仁义信念,还真不能说是虚情假意,而是他一贯的美德。

宋襄公的父亲是宋桓公(娶了宣姜的女儿,许穆夫人的姐姐,即宋桓夫人)。宋襄公叫兹父,他哥哥是目夷(即子鱼)。兹父是宋桓夫人所生,是正妻的儿子,目夷是庶兄,同父异母。子以母贵,兹父被立为世子。

兹父是个既孝又悌的人,他向父亲说要把王位让给兄长目夷,理由是长幼有序,且母亲在卫国,如果做了国君,就不能去卫国看望母亲了。宋桓公不同意,兹父再三请求,宋桓公最后就答应了,把目夷叫来,告诉兹父要把世子位子让给他。

目夷也是个既孝且悌的人,还很克己复礼、智慧务实。他说按规矩世子就是兹父,让给我是坏了规矩,不接受,跑去了卫国。兹父一看哥哥跑去了卫国,索性自己也跑去卫国见母亲。兄弟俩这一互相推让与跑路,让两位的名声大好。

前651年,宋桓公病重,传话给兹父:你要是再不回来,我就会忧虑而死。兹父就回去做了世子,继位,是为宋襄公。目夷也回到宋国,做了上卿(总理)。

宋国父子兄弟这一幕,是春秋时代齐家治国的典范,这家人的仁义,可不是虚伪,是经受过巨大权力的考验的。

管仲因此很喜欢兹父,认为他是个可靠的人。葵丘之盟的时候,让齐桓公将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要求他在公子昭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这就是托孤了,也是管仲无力推动齐桓公明确立太子的后手。

事实证明,管仲留下的这个后手发挥了作用。

宋襄公登上春秋舞台是因为齐桓公。

前642年,齐桓公死后,公子无亏继位,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宋襄公决定兑现承诺,帮助公子昭夺位。齐桓公是宋襄公的偶像,齐桓九匡诸侯的会盟盛事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宋襄公向各国发出联盟邀请,要求联合出兵齐国,讨伐公子无亏,帮助公子昭继位。

这是小国干预大国最高权力更替的大事,齐国虽然经历齐桓公死后的诸公子争权内乱,但无亏继位也意味着权力斗争告一段落。现在宋国要为一个逃亡公子出头、争夺大位,这事不用看也知道结果。比宋国大的不会给宋国抬轿子,比宋国小的或相当的,也不愿意做轿夫。只有卫国和曹国做出响应,卫是宋襄公的母亲国,曹是离宋国很近的小国,怕不答应变成泄愤对象。被邀请的郑国、鲁国都表示不便干预他国内政。

宋国国内也一致反对宋襄公的决定。目夷说:宋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中等国,大国的内政我们哪里管得了?而且干涉王位更替也得靠实力,我们力量不够啊!

宋襄公说:大哥,这事得这么看,当初答应了齐桓管仲的托付,现在不管,是不信;公子昭来了却不帮助他,是不仁;公子无亏靠三佞(让齐桓公惨死的易牙、竖貂、开方)篡位,不去讨伐这样的不孝之子,是不义。不仁不义不信,那怎么行呢?

宋襄公话是在理,可目夷担心打不过齐国也是实情,这场冒险的赌博就在宋襄公诚信仁义的信念支持下开始了。

的确是一个赌博,而且是宋襄公这个赌徒并没有把握的赌博。

宋襄公这次的赌博赢了。

《左传》写道:三月,齐人杀无亏。宋襄公带着三国联军二月出征,三月无亏就被杀了。可是,杀无亏的不是联军,而是齐人。哪些齐人?国、高、管、鲍、东郭等齐国大家族,率领临淄城里的国人,冲到宫里把无亏给杀了。

国高二姓,是齐国的上卿,当年管仲权倾朝野、富可敌国,对于国高二姓都尊重敬畏。管仲去周王室朝觐,周王要以上卿礼仪规格招待管仲,管仲力辞不就,理由就是国高是齐国上卿,而自己是下卿,如果自己接受上卿的规格,那上卿就要按照诸侯的规格接待,这就乱了规矩。可见国高二氏在齐国的根基与实力。

实际上,无亏见宋国联军进入齐国,就召集群臣开会,结果只有易牙、竖貂参会,其他人都没有出现。无亏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派易牙领军迎敌,竖貂留守。易牙领军前脚出城,后脚齐国大族就招呼国人拿起棍子斧头之类非作战兵器,冲进王宫把无亏杀了——三佞害齐桓公惨死,引起齐国人公愤,又有国、高大族带头,杀无亏没有遇到抵抗。

宋襄公带领军队刚进入齐国境内,杀了无亏的众大夫,就派高虎前来,迎接公子昭回国,并感谢宋襄公仗义,请联军回国——仁义无敌而胜。

宋襄公第一次仁义赌博,兵不血刃地赢了。

宋襄公回来不久,公子昭又跑来了宋国。原来齐桓公另几个有实力的儿子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联合在一起,蠢蠢欲动,公子昭担惊受怕受不了,只得再次跑到宋国。

宋襄公这次干脆独自出兵齐国,帮公子昭继位,进入齐国后,与高虎带领的齐军相遇。高虎刚送走过宋兵,与子鱼(即目夷)是熟人了,他看出宋军不是齐军对手。子鱼找到高虎说:我们两国不能打仗。高虎支持公子昭,但也不能放宋军进城,就说:不打怎么办?子鱼说:现在三公子只是暂时联合,也搞不出名堂,不如我们联手,让三公子自相残杀,然后一起扶持公子昭继位。

子鱼、高虎找到宋襄公,要求放慢进军速度,让高虎回去挑拨三公子内斗。高虎回到临淄后,还真把三家的矛盾挑了起来。宋军挺进到临淄城下的当晚,城里火光四起,三公子内讧,实力最强的公子元部队被全歼,逃往卫国,公子潘和公子商人的部队也死伤大半,各自忙着救火。宋襄公军队进城,公子昭继位,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的第二次仁义赌博又赢了。

从齐国回来后,宋襄公的自信膨胀。

兹父认为,这次宋国帮齐国立君,扬名诸侯,说明仁义无敌,要学齐桓公会盟诸侯。子鱼却心焦害怕: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宋襄公不仅认为自己可以效法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甚至认为可以恢复宋国先祖商人的辉煌(宋国是商王室后裔,非周朝姬姓)。宋襄公说:如天不弃我,则商之业可兴矣!子鱼劝宋襄公道: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之矣!

宋襄公不仅得意,而且沉浸到忘形,竟然从仁义想到了恢复故国,这时的宋襄公有点《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风采。

宋襄公举行了两次会盟,一次是在邾国,到会的只有曹、滕、鄫,因为迟到,宋襄公把滕文公关进禁闭室;等了几天曹共公还没来,宋襄公火了,把鄫子放在睢水边,做人牲祭祀河神,杀了,理由是迟到两天。

宋襄公还说:滕侯迟到一天,关禁闭;鄫子迟到两天,祭祀河神。正体现我们的仁义啊!那对于不来的曹国怎么办?一个字:打!

宋襄公率三百乘军车来到曹国都城下。曹共公(偷看重耳洗澡的)倒是不怕宋军,但僖负羁(偷偷送重耳白玉、食品的)说:我们守城即可,不要出战,找楚国和齐国来解围。

宋军攻城一个月没有进展,楚国、齐国为曹国求情的使者来了。宋襄公一看两大国来讲情,就坡下驴,同意撤兵。曹共公则派出使者向宋襄公道歉,表示一定参与下次会盟。

宋襄公的第一次会盟就这么似胜非胜地结束了。子鱼说:一会而虐二国之君,有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宋襄公对哥哥说的这些严重难听的话听不进去,却也没有生气。这哥俩也是一对奇葩。

鲁国著名君子臧文仲听说后也感叹: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就是说,你的欲望如果满足了别人的想法,就可以成功。让别人来顺应满足你的欲望,很少有能成功的!

宋襄公似乎习惯了做反潮流英雄,又发起了第二次会盟。

前639年,楚成王、陈穆公、蔡庄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都准时到达,齐孝公生病,派人来请了假,被邀请的鲁、卫、燕、晋等国都没有响应。参会者如此,就不是宋襄公的会盟,而是楚成王带领附庸国召开的内部会议。更可气的是,楚王嬉皮笑脸地把宋襄公关进了笼子里,楚军还开始攻打宋国都城睢阳。

抓宋襄公容易,攻宋国城难。为什么?一是宋国都城较高,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坚城大都;二是守城的是宋襄公的哥哥子鱼。

子鱼为了回击楚国要挟,宣布自立为宋国国君。楚成王傻了眼,拿在手上的宋襄公竟然成了烫手山芋,就假意对宋襄公说自己做错了,愿意送宋襄公回国。楚成王给宋襄公灌了迷魂汤,好吃好喝招待着,好像宋襄公是被邀请来访问似的。这个楚成王也是个奇葩,变脸比翻书还快。

宋襄公回国后,子鱼说明自立为君是权宜之计,请宋襄公继续做国君。宋襄公感慨地说:仁义的力量真是大啊!

子鱼一听,暗自叫苦,心想弟弟入戏太深,走火入魔出不来了(祸尤未足也,未足以惩君)!

最后的惩罚来了。

前638年,宋襄公起兵伐郑,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国来了招“围宋救郑”(这个战法在三百五十多年后,即前285年孙膑围魏救赵之前多次被采用),宋楚“泓水之战”爆发了。

战役的过程及结果,就是宋襄公被封为“蠢猪式的仁义”的证据:

楚军在渡河,宋军大司马公孙固说:敌众我寡,及其未济也,请击之。宋襄公说: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之也。须其出。就是要按照军礼,等对方上岸再战。

楚军渡河上岸后,正在纷乱整理队伍,公孙固再次要求出击。宋襄公还是摇了摇头道:未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待其己陈。不仅等待敌军过河上岸,而且要等待对方整理好队形。

两次出击机会失去后,双方对垒,楚军出击,宋大将公子荡战死,宋军全线溃败,宋襄公大腿被射中一箭,亲兵卫队全部战死,公孙固保护宋襄公逃回睢阳城,楚军带着战利品和战俘班师回国,泓水之战结束。

这回骂宋襄公的不是子鱼,而是整个宋国上下。

重伤的宋襄公依然拒不悔改: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为阻隘也。子鱼说:打仗就是要胜利。不想伤人,就投降好了,何必去打仗呢?(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宋襄公丝毫不以为意:寡人虽亡国之馀,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就是宁可战败亡国,也不违反仁义军礼之道。

古代军礼要求不重复对伤员进攻(不重伤)、不俘虏上年纪的士兵(不擒二毛)、不在对手列好阵前发动进攻。这种军礼并不是真正的打仗,而是贵族之间的决斗仪式。

普希金倒在欧洲贵族的决斗规矩上,宋襄公也倒在他的仁义规矩里。

在泓水之战一百二十三年之后,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在他的兵书里写道:兵者,诡道也。孙武写作《孙子兵法》时,没有指挥过战斗,但孙子兵法里的战争规则并不是无源之水。“兵者,诡道”这个观点,只有放到宋襄公代表的上古、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背景里看,才能理解这句话的价值。

如何评价宋襄公,历代争论不休。

指责宋襄公是容易的,因为他是失败者。看到宋襄公仁义信念的来源,宋桓公、宋襄公、子鱼父子兄弟的孝悌相亲,又不能不对宋襄公坚持的仁义有所敬畏。

历史的现实是:仁义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却未必能平天下。仁义如果没有武力的支撑,即使仁义是真诚的,也难免成为蠢猪式笑话。

《东周列国志》里以宋襄公孽杀小国君主,认为他是假仁假义。我们从宋襄公一生的表现看,他的仁义信念肯定不是虚伪的,但他确实也谈不上“仁”与“义”。

孔子说:仁者,爱人。义者,忘利。宋襄公为了自己当霸主,竟然擅杀小国国君,显然不爱人,也失去了道义。这不是愚蠢,而是欲望导致了心盲。心盲就会悖谬不通常情,狂妄不知进退。宋襄公可以说是春秋第一国际玩笑的梦游者。

要说宋国还真是出怪人。前607年郑宋的大棘之战,宋国大夫狂狡在战斗中,发现一个郑国士兵掉到井里去了,就倒转长戈,把士兵救了出来,结果被救出来的士兵反过来把狂狡俘虏了。

《左传》里的君子评论道:不遵守战争规则,违背攻击命令,被俘虏岂不活该!打仗,应该将奋勇杀敌牢记于心,这就是礼。杀敌就是目的,达到目的就叫果敢。如果违背这个礼,就会自取灭亡。

宋襄公被射一箭,不治身亡,比起齐桓公这类横死的君主,还算是幸运的。

若要论君主生死的天意,齐桓公吃了易牙的儿子,恐怕是导致晚年惨死的冥报;宋襄公没有遭遇横死,或许是因为他一贯的孝悌之心。

宋襄公的母亲宋桓夫人——宣姜的女儿,被宋桓公休了,遣送回娘家,是个苦命的才女。宋襄公从卫国回来后,思念母亲,就在距离卫国较近的黄河岸边筑了一座土台(今河南睢县北湖湖心岛驼岗上),后人称为“宋襄公望母台”,或“襄台”。

宋桓夫人也思念儿子,写了一首千古绝唱,《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文:

谁说黄河广又宽?一束芦苇便可渡过!

谁说宋国遥又远?踮起脚尖就能看到!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只小船就能过去!

谁说宋国远又遥?不要一个早晨就能到呀!

人生之苦,爱别离、求不得,此诗里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幽怨,令人动容。

宋襄公死前,做了一件正确的事,间接报了楚国的一箭之仇。

前637年,泓水之战次年,自己两次冒险相救的公子昭(齐孝公),竟然也乘人之危、忘恩负义,派兵包围宋国缗地,宋襄公箭伤发作。弥留之际,太子王臣问:父亲您有什么要教导儿子的?

宋襄公说:楚国是宋国的头号敌人,你不要忘记。晋公子重耳,仁且得众,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要好好接待相处。重耳团队到宋后,宋襄公给予过高规格接待,并按照齐桓公的标准,也赠送了二十乘马车。

打一场仗不过三百乘,送重耳团队二十乘,是个奢侈的馈赠。30多年后,宋国人以兵车100乘、文马100驷去赎华元,可见宋人在某些大义面前,的确是重情轻利(财货),没把钱财当回事。

前632年,宋襄公死五年后,晋楚城濮之战爆发,晋文公击败楚军,宋襄公最后的仁义与眼光没有错。

徐皓峰在《大日坛城》里说:成败多卑鄙,输赢有尊严。跳出成败看宋襄公,在长历史的视角里,仁义是赢家。

人们即使在失败的历史案例里,也依然没有放弃对仁义的信念与认同,这就是仁义与诡诈千年输赢之争的最终结果。

宋襄公在“仁义无敌”膨胀的时候,曾说“如天不弃我,则商之业可兴矣”,司马公孙固却很清醒地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之矣!宋国这个封国的确地位特殊,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襄公实际叫子兹父。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遵循武王“兴灭继绝”的精神,将前几代国家的后人分封建国,以保留其国的宗族、祭祀与人口。宋国始祖是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封在商朝故地,建立宋国,都城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周朝给宋国较高的地位,称周为客,意思是周朝来到殷国土地上做客,宋被尊为“三恪”(即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之一。

周公分封的兴灭继绝是一个政治智慧,意在通过对祖先的尊重安抚其后代,也可以说,在西周初建的时候,以周姓人口统御当时的各国,分封是一项创举,改变了夏、商朝时代的部落习性,从商代国都屡迁的半游牧状态转入安土重迁的农耕状态。

卫灵公夫人南子是宋国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美貌放荡传于当世,传说她与宋国多位公子有染,“子见南子”究竟见了什么是个历史之谜。

孔子祖先是宋国的孔父嘉,是宋国司空(国防部部长),孔父嘉妻子“美而艳”,是著名的历史事件华父督杀孔父嘉及弑杀宋殇公的起因,孔子应该算是宋人。孔子的妻子是宋国的丌官氏,到宋朝时追封为“郓国夫人”,被儒家尊为圣母。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有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孔子的思想,既有鲁国基因(周公传统),又多见宋国基因(仁义固执)。

宋国诞生的思想家有墨翟(墨子)、计然(范蠡尊之为师)、宋钘(又称宋子,孟子和庄子尊称为“先生”),惠施(与庄子辩论的名家)、庄子。这几位思想家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可惜都是“非主流”。

前356年,宋国发生“戴氏取宋”事件,宋桓公被他儿子宋剔成君(戴氏)推翻,子姓宋国变成戴姓宋国。前286年,齐闵公联合魏、楚两国灭宋,宋国从历史上消失。

宋国祖先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异母哥哥),与箕子、比干并称“三仁”。孔子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但毛泽东却认为微子是个卖国贼:

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里通外国。

微子除了做了宋国的先祖,还发明了一个投降仪式(符号)。武王灭商时,微子裸露上身,反绑双手,嘴里含着一块玉,牵着一只羊,大臣们抬着一个棺材,向周武王献降。

武王的做法是:亲手解开绳索,取出玉璧,把棺木烧毁,并举行一个除凶仪式,表示接受投降,恢复为活人。春秋时许国、郑国被楚国攻陷,都上演过这一幕投降仪式。

商纣王的伯父箕子,“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被称为“箕子朝鲜”。箕子朝鲜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今之朝鲜喜爱白色的民俗即商代尚白的遗风。

《尚书大传》记载了一则故事,箕子从朝鲜回国向周王朝朝觐,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蕲蕲兮黍禾之蝇蝇也。曰:此故父母之国,宗庙社稷之亡也。志动心悲,欲哭则为朝周,欲泣则近妇人,乃为《麦秀之歌》: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

看到大好河山成为别人的国土,箕子借责骂纣王表达自己的悲伤,感慨亡国之痛的黍离之悲,来自于此,可见殷商时代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

宋襄公死后,他的夫人王姬(周襄王的姐姐)上演了一出祖母爱上孙子的著名历史事件。

前611年,距宋襄公死后26年,宋襄夫人(此时约六十岁)爱上了孙子公子鲍,要与他私通,公子鲍不肯。宋襄夫人就暗地里以公子鲍名义周济国人,为公子鲍赢取好名声(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公子鲍本就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饴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才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

第二年,宋襄夫人指使帅甸将宋(前)昭公杀死,立公子鲍,即宋文公。祖母因为孙子“美而艳”竟然要私通,幸好公子鲍没答应。

宋襄公这对夫妻,都在历史里留下与众不同、匪夷所思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