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发改委和商务部出台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再将“蛋白饲料的开发、生产”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明确要求“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必须由中方控股。
2008年9月,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醒“大豆油脂加工项目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并强调“外商兼并、重组国内油脂加工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及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办理。”为防止垄断,“单个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实际大豆年加工量达到全国总量15%以上,原则上不再准予其新建和扩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这条规定背后的含义很有意思。它说明,大豆压榨行业是个分散型的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市场份额也从来没有超过15%。
不过,当时益海嘉里已经完成了全国工厂布局,上述政策对它的影响不大。中国香港来宝集团也“在大门再次关闭”之前,在重庆、山东、广西和江苏南通等地抢购了一批大豆压榨厂。但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等外资粮商的扩张就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008年,外资在中国油料加工能力上占比为29%,到2014年下降到了23%。这说明发改委的政策发挥了一定效力。
发改委一手紧急按住了外资,另一手则对国产油料及粮食央企进行大力扶持。
一个国家要解决粮食问题,无非是国内自给、战略储备和稳定进口三条路子。在这三个方面,中国政府分别放出三个大招。在这里,我们先讲两个大招。
第一招,补贴为王,支持大豆、油菜籽、花生和油茶籽等国产油料的发展。
2008年初,国务院决定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种植高油大豆的良种补贴规模扩大为2007年的4倍,补贴资金增加到4亿元,补贴面积增加到4000万亩,占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的三成。不过,一亩10元的良种补贴作用很有限,中国大豆产量仍在持续下降。
8月份,菜油价格暴跌,国家首次启动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并连续执行了7年。先是由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委托油脂加工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油菜籽,并加工成菜籽油充实中央储备。为了减少储备压力,次年政策调整为,油企按照国家定价收购油菜籽,加工成菜油后自行销售,自负盈亏,中央财政给予200元/吨加工费用补贴19。这份可享受补贴的100多家企业的名录里没有一家外资企业。
2009年6月,温家宝视察山东。孙孟全向总理提议,通过良种补贴,让老百姓每亩花生增产100公斤,能帮助农民增加不少收入。温总理当即给予答复:“不给花生农民补贴是不公平的,今年来不及的话,明年一定要给花生农民补贴。”随后,财政部、农业部成立联合调研组,多次到鲁花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听取鲁花的建议,为国家出台花生补贴提供了决策依据。次年1月,“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等与花生相关的强农惠农政策首次列入中央一号文件。
国家最重视的还是茶油。油茶可以种在山上,不与粮食争地,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当时,中国油茶面积约有4500万亩,年产茶油约26万吨。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首次下发《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茶油产业总体发展目标,拟通过新造油茶林及改造现有低产油茶林,到2020年,力争使中国油茶种植总规模达到7018万亩,茶油产量达到250万吨。
与2008年相比,2015年中国大豆、油菜籽、花生和油茶籽的产量增长分别是-24%、23%、15%和118%。除油茶籽外,都没有国产粮食24%的整体增长率高。而且,这几个国产油料的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增产潜力日益减少。
油茶籽的产量虽然增长了一倍多,但离目标还相去甚远。中国山茶油与南欧橄榄油同样是高端木本植物油,前者的品质还要胜过后者,但发展势头却远远不如。究其原因还在于山茶油的成本太高,是橄榄油的两倍。
橄榄树大都是种在平原上(记得我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旅游时,感叹车窗外连绵不绝的橄榄树,几个小时都看不到橄榄林的尽头。)因此可以实现机械化养护,而摘果时,车子在橄榄林中穿行,很快就把大量的橄榄果扫进车厢。而中国的耕地比南欧国家紧缺,茶树都是种在山上,什么都得靠人工。茶果得靠人拿着竹竿去打果和在地上捡果,仅此一项成本就怎么都降不下来。
一招不灵,发改委还有第二招:引虎出山。
2000年才成立的中储粮,其所肩负的使命,是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中储粮于2006年在东莞建大豆压榨厂,开始涉足粮油加工业务。至2007年的镇江厂营业后,一共拥有了400万吨左右的年大豆压榨能力。
虽然,国家对粮食进行了大量的储备,但仅仅储备原粮并不能够迅速调节市场价格。于是,发改委有了扶持成品粮及大众消费品牌的想法。
2012年1月,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高调推出“金鼎”牌小包装食用油,并宣称年内将在华东、华北区域建成5万家销售网点,实现20万吨的销量目标。金鼎食用油在未来五年产能将达到100万吨,销售额100亿元,占有10%的市场份额。
敢夸下如此海口,自有其背后的实力支撑。金鼎可以从中储粮拿到最低价格的大豆原料。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营销公司总经理王庆荣称:“中储粮的优势主要在于加工成本可以比益海嘉里与中粮减少6%。”“金鼎品牌会采取跟随战略,总体价格上我们将会比中粮和益海嘉里低3%~5%。”
市场普遍认为,中储粮推出“金鼎”,背后是国资委对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中储粮的高层也称,涉足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是为了帮助发改委稳定终端价格。
发改委的《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还“鼓励内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
谁也没想到,这项政策任务落在了中纺头上。发改委之所以看中中纺,因其海外贸易能力。大豆的上游采购一直是中国油脂企业的短板。而从2008年开始,中纺成了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商,进口大豆数量占全国大豆进口市场份额的10%左右。
2008年底,中纺迅速并购了9家大豆压榨和精炼企业,包括东莞盈丰油粕、沈阳金豆、福建金石、大连连王、湛江华农和湛江富虹等,并以租赁和委托加工形式获得另外2家油脂企业的加工能力。其大豆压榨能力很快就超过九三,让业内人士为之瞠目。中纺随即被列为4家中央直属粮食企业之一,实现了粮油与纺织两大主业并重。
中纺想打通从大豆贸易、压榨,到终端品牌推广的整个食用油产业链。于是,中纺的“金石”等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在辽宁、四川、福建等区域市场开始铺货。
可惜老百姓并不买账,低价策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功。根据某经销商的说法,尽管金鼎价格上更便宜,但顾客觉得金鼎和金龙鱼、福临门并不是同一等级的产品。
中粮也闻风而动。2009年3月,中粮斥资40亿元,在天津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中粮的大豆压榨产能,至此超过了每年1000万吨大关。
另外,中粮也开始要在大米业务上发力,不敢让益海嘉里在中国大米市场上独美。2013年,中粮击败中储粮,收购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粮、中谷、华粮3家粮食央企“三粮合一”,让中粮也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贸易商,实现了粮食内贸、外贸、物流业务的统一。
至此,中国政府扶持了中储粮、中纺和中粮三大央企粮油巨头,一块参与粮油市场的竞争。而政府和央企粮油巨头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在2010年就迎来了一次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