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及其价格是商业的基础——行情至重,所以自古商人就重视物产之所出及其价格。
《汉书·货殖传》唐人颜师古(581—645年)注云:“计然者,濮上人也。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尝南游越,范蠡卑身事之。其书则有《万物录》,著五方所出,皆直述之。事见《皇览》及晋《中经簿》。”
观本卷所辑,内容直述五方所出,当是计然《万物录》佚文。
1.玉英出蓝田。(《文选·班孟坚西都赋》,又《张子平西京赋》注,又《扬子云甘泉赋》注,又《张景阳七命》注,又《李萧远运命论》注。《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后汉书·班固传》章怀太子注引云:“玉出蓝田”。)
释义:
玉英(一种玉石)出产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西三十里)。
2.六尺兰席出河东,上价七十。(《太平御览》卷七百九)
释义:
六尺兰席(用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的茎叶编织成的席)出产于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上等的每条价格七十钱。
3.蒲席出三辅,上价百。(同上)
释义:
蒲席(用蒲草纺织成的席)出产于三辅(西汉初,分置左右内史和都尉管理京畿地区,合称三辅。相当于今陕西中部),上等货色每件百钱。
4.白素出三辅,疋八百。(《太平御览》卷八百十四)
释义:
白素(白色生绢)出产于三辅,每匹八百钱。
5.锦大丈出陈留。(《太平御览》卷八百十五)
释义:
锦大丈(用五彩丝线织出的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宽幅丝织品)出产于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
6.能绣细文出齐,上价疋二万,中万,下五千。(《初学记》卷二十七。《太平御览》卷八百十五引有“能”字)
释义:
五彩具备的细绫出产于齐国,上等的价格每匹二万钱,中等的价格每匹一万钱,下等的价格每匹五千钱。
7.绨出河东。(《太平御览》卷八百十六)
释义:
绨(质粗厚、平滑而有光泽的丝织品)出产于河东。
8.白纨素出齐鲁。(《太平御览》卷八百十九。《文选·谢惠连雪赋》注、《班婕妤怨歌行》注并引作:“纨素出齐”。又《古诗十九首》注引作:“白纨素出齐”。)
释义:
白纨素(精致洁白的细绢)出产于齐鲁。
9.白蜜出陇西天水。(《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七)
释义:
白蜜(白色的蜂蜜)出产于陇西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县)。
10.饼出三辅。(《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
释义:
食饼出产于三辅。
11.黑铅之错,化成黄丹,丹再化,成水粉。(《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
释义:
黑铅(方铅矿,黑色)煅烧生成黄丹(即氧化铅,黄色),黄丹再化成水粉(又名胡粉,化妆品)。
12.犀角出南郡,上价八千,中三千,下一千。(《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
释义:
犀牛角出产于南郡(秦置,辖湖北荆州、汉口、襄阳等地),上等的每支八千钱,中等的每支三千钱,下等的每支一千钱。
13.兔毫出元菟乐浪。(《太平御览》卷九百七)
释义:
兔毫出产于元菟(西汉置,在今辽宁省东部,又名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辖今朝鲜咸镜、平安、三道境)。
14.狐皮出天水。(《太平御览》卷九百九)
释义:
狐皮出产于天水。
15.虎鱼出东海。(《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八)
释义:
虎鱼(头似虎,腹背皆有刺)出产于东海。
16.螺蛸出三辅,上价三百。(《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六)
释义:
螵蛸(螳螂的卵房,可入药)出产于三辅,上等的价三百钱。
17.松脂出陇西,如胶者善。(《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三)
释义:
松脂出产于甘肃西部,像胶一样的品质较好。
18.柏枝脂出三辅,上价七十,中三十以下。(《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四)
释义:
柏枝脂出产于三辅,上等的价七十钱,中等的三十钱以下。
19.桑出三辅。(《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五)
释义:
桑出产于三辅。
20.芜荑在地,赤心者善。(《艺文类聚》卷八十八,《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六)
释义:
芜荑(木名,即姑榆,又名无姑,叶果皮皆入药)生长在各地,红心的是上货。
21.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陇西天水,细者善。(《艺文类聚》卷八十九。《太平御览》卷九百五十八。《齐民要术》卷四引作:“蜀椒出武都,秦椒出陇西天水”。)
释义:
蜀椒(植物名,又名巴椒、川椒,高四五尺,有刺,果实气味辛辣,可作调味品、香料)出产于武都(今四川绵阳县西北),红色的较好。秦椒生产于甘肃西部天水,细的较好。
22.早荚出三辅,上价一枚一钱。(《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
释义:
皂荚(皂荚树的果实,荚果富胰皂质,用来洗衣物、丝绸,可不损光泽。英果入药,有祛痰、开窍之功能)出产于三辅,上等的一枚一钱。
23.栗出三辅。(《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四)
释义:
栗子(亦称板栗,落叶乔木,高可达二十米。可食用,亦入药。树皮及木材可提炼材胶,叶可饲养柞蚕)出产于三辅。
24.㮕枣出汉中郡。(《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三)
释义:
㮕枣(又名黑枣、君迁子,落叶乔木,浆果长椭圆形,熟时由黄色变为蓝黑色,可供食用,亦入药,可治消渴、去烦热)出产于汉中郡(今陕西省中部)。
25.杜若出南郡汉中,大者善。本草经曰杜若,一名杜蘅。(《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三)
释义:
杜若(香草名,叶广披作针形,味辛香,可入药)出产于南部汉中,大的较好。《本草经》上说:“杜若又名杜蘅(杜莲、山姜亦是其别名)。”
26.白芷出齐郡,以春取黄泽者善也。(同上)
释义:
白芷(药草名,根入药,性温、味辛,有祛风、散寒、燥湿的功效,治伤风、感冒、头痛、鼻渊等症)出产于齐郡(今山东中部),在春天收取,黄色带光泽的较好。
27.石流黄出汉中。(《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七)
释义:
石硫黄(矿石之一种,呈黄色,有毒,能祛寒,治虚寒、便秘和皮肤症,入药)出产于汉中。
28.石胆出陇西羌道。(同上)
释义:
石胆(矿石之一种,又名毕石、君石,入药,古代为道家炼丹所用的原料)出产于陇西羌道(今甘肃省西固县西北)。
29.赤石脂出河东,色赤者善。(同上)
释义:
赤石脂(风化石的一种,以色理细腻者为佳,可作涂料,又为道家炼丹时所用原料)出产于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红色的较好。
30.凝水石出河东,色泽者善。(同上)
释义:
凝水石(又名寒水石、凌水石、盐精石,色如云母,辛寒无毒,可祛热,入药)出产于河东,有光泽的较好。
31.石钟乳出武都,黄白者善。(同上)
释义: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石乳,石灰岩洞顶部的檐冰状物,以形似钟乳而质为石而得名。入药,可中和胃酸,用于胃酸过多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出产于武都(在今甘肃省武都区西北),黄白色的较好。
32.禹余粮出河东。(《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八)
释义:
禹余粮(又名禹粮石、太乙余粮,岩石的一种,传说禹治水弃其余粮而化为此石,故名。呈大小圆石片或砂粒状,常胶附褐铁矿上,色黄,可入药)出产于河东。
33.消石出陇道。(同上)
释义:
硝石(即天然硝酸钾,是制造火药、玻璃、硝酸的原料,也可肥田、入药)出产于陇道(今甘肃省清水县北)。
34.滑石,白滑者善。(同上)
释义:
滑石(矿石的一种,又名化石、画石、脱石。入药,有利水解热之功效,又可制印材及耐火材料)白色软滑的较好。
35.矾石出武都。(同上)
释义:
矾石(矿石的一种,为透明结晶体,可入药)出产于武都。
36.空青、曾青出巴郡。(同上。《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引脱曾青)
释义:
空青(矿石的一种,青色,产于铜矿中,又名杨梅青,入药,治眼疾)、曾青(矿石之一种,色青,可作颜料及熔剂,古代道士常用作炼丹的药品)出产于巴郡(今四川重庆、泸州等地)。
37.白青出新淦,青色者善(《艺文类聚》卷八十一)。白青又出巴郡。(《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八引此句,又引云:“白青出巴郡”。)
释义:
白青(矿石的一种,一名碧青,古代道士常做炼丹的药品)出产于新淦(今江西省清江县东北),青色的较好。白青又出产于巴郡。
38.卢青出宏农豫章。(《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八。《艺文类聚》引作白青。)
释义:
卢青(矿石的一种,古代道士炼丹的药品之一)出产于宏农、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39.石赭出齐郡,赤色者善,蜀赭出蜀郡。(《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八)
释义:
石赭(矿石之一种,又名赭石、红石头。古代道士炼丹的药品之一,入药)出产于齐郡(今山东省淄博市),红色的好。蜀赭出产于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
40.青垩出三辅。(同上)
释义:
青垩(石灰岩的一种,可作肥料,亦入药)出产于三辅。
41.龙骨出河东。(同上)
释义:
龙骨(中药名。古人迷信,谓山野间龙有蜕骨,可以入药,味甘平。其实,古人所说龙骨,为上古爬虫类化石),出产于河东。
42.茯苓出嵩高三辅。(《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九)
释义:
茯苓(菌类植物,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入药,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之功效)出产于嵩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市境内)、三辅。
43.卷柏出三辅。(同上)
释义:
卷柏(多年生孢子植物,也叫还魂草,耐干旱,细叶如柏。入药,治血症)出产于三辅。
44.厚朴出宏农。(同上)
释义:
厚朴(落叶乔木,皮花皆可入药,性温、味甘苦,功能温中、下气、燥湿,健脾散满)出产于宏农(今江西省)。
45.当归出陇西,无著者善。(同上)
释义:
当归(多年生草本植物,枝叶皆有香味,根入药,补血调经,活血止痛)出产于陇西(今甘肃西部),不开花结籽的较好。
46.细辛出华阴,色白者善。(同上)
释义:
细辛(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山中阴地,又名小辛、少辛、独叶草。根入药,辛温,发散风寒,温肺化饮)出产于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颜色发白的较好。
47.续断出三辅。(同上)
释义:
续断(寄生植物,又名种断、六汗、小血转、接骨草。根入药,补肝肾,强筋骨,续伤折)出产于三辅。
48.藷藇本出三辅,白色者善。(同上)
释义:
藷藇(又名山药,块茎入药,甘平,补脾胃,益肺贤)本来出产于三辅,白色的较好。
49.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
释义:
附子(多年生草本,株高三四尺,辛温,根茎叶均有毒。入药,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出产于四川武都中部,白色的较好。
50.乌头出三辅,中白者善。(同上)
释义:
乌头(与附子为同一植物。《尔雅•释草》:“蕉,奚毒,附子也。一岁为则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有散寒、止痛、祛风湿之功效)出产于三辅,其中发白的较好。
51.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同上)
释义:
提母(多年生草本,茎高二三尺,叶细长,根茎入药。味微甘略苦,有清热泻火、滋肾润燥之功效)出产于三辅,黄白色的较好。
52.雷丸出汉中,黄色者善。(同上)
释义:
雷丸(竹根所生之菌,又名雷实、雷矢、竹苓。大小如栗,皮黑肉白,入药做杀虫剂)出产于汉中。
53.藜芦出河东,黄者善。(同上)
释义:
黎芦(多年生草本,根入药,味辛寒,有毒,能催吐、祛痰、杀虫)出产于河东,黄色的较好。
54.芎藭生治,无枯者善。(同上)
释义:
芎藭(草本植物,高一二尺,叶似芹而分裂更细,有香味,又名川芎、胡藭。《本草》上又说芎藭茎叶细嫩时叫蘼芜,叶大时叫江蓠。根入药,性辛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病之功效)应新鲜炮制,不要晒干较好。
55.芍药出三辅。(同上)
释义:
芍药(多年生草本,茎高二三尺,叶为复叶,初夏开花,花大而美,名色繁多。除供观赏外,根入药,性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又名将离、婪尾春、没骨花)出产于三辅。
56.野丈人出洛阳。(同上)
释义:
野丈人(野生植物,入药)出产于洛阳。
57.人参出上党,状类人者善。(《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一)
释义:
人参(多年生草木,又名红参、白参、山参、高丽参、神草、地精、土精等,味甘平,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出产于上党(今山西省东南),形状似人的较好。
58.元参出三辅,青色者善。(同上)
释义:
元参(草本植物,又作玄参,又名黑参、重台,味苦微寒,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功效)出产于三辅,青色的较好。
59.白沙参出洛阳,白者善。(同上)
释义:
白沙参(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名银条参、海沙参,味甘微寒,有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的功效)出产于洛阳,白色的较好。
60.紫参出三辅,赤青色者善。(同上)
释义:
紫参(多年生草本,又名丹参、赤参、红丹参。味苦性寒,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利大便)出产于三辅,青红色的较好。
61.茱萸出三辅。(同上)
释义:
茱萸(多年生草木,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种,其味香烈。有湿中止痛、降逆止呕、杀虫之功效)出产于三辅。
62.山茱萸出三辅。(同上)
释义:
山茱萸(茱萸的一种)出产于三辅。
63.黄连出蜀都,黄肥坚者善。(同上)
释义:
黄连(多年生草本,又名味连、野连、凤尾连、雅连、云连。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出产于蜀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黄色肥厚坚实的较好。
64.防巳出汉中洵阳。(同上)
释义:
防巳(药用植物,亦名解离、石解、木防风、粉防巳、汉防巳。其根外白内黄,味苦辛,能消水肿、祛动风止痛之功效)出产于汉中旬阳(今陕西省旬阳县)。
65.闾茹出武都,黄色者善。(同上)
释义:
闾茹(草名,本作芦茹,又名离娄、茹芦、倩草,其根可作绛红色的染料)出产于武都,黄色的较好。
66.芫华出三辅。(《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二)
释义:
芫华(亦写作芫花、元花,又叫鱼毒,渔民煮后投入水中,鱼死浮出,故名。其花入药,性辛温,有毒,能泻水逐饮)出产于三辅。
67.黄芩出三辅,色黄者善。(同上)
释义:
黄芩(多年生草本,夏开紫花,根色深黄,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出产于三辅,黄色的较好。
68.防风出三辅,白者善。(同上)
释义:
防风(药草名,又名铜芸、回芸、屏风。其花如茴香,其气如芸高,味辛,有祛风、解表、胜湿、解痉、镇痛的功效)出产于三辅,白色的较好。
69.石斛出陆安。(同上)
释义:
石斛(药草名,又名金钗石斛,生于高山岩石或附生树干上,细若小草,长三四寸,经久耐旱,故又名千年竹。除供观赏外,花叶入药,味甘微寒,有滋阴养胃生津之功效)出产于陆安。
70.半夏出三辅,色白者善。(同上)
释义:
半夏(药草名,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名。根入药,生用有毒,内服须制用。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功效)出产于三辅,白色的较好。
71.射干根如安足。(同上)
释义:
射干(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叶互生,直立如阔剑状,夏秋开花甚美。根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咽喉、消痰涎之功效)的根如来承托棋盘的安足一样。
72.蓪草出三辅。(同上)
释义:
蓪草(又作通草,又名木通、附支。有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入药,有清热、利尿、通乳的功效)出产于三辅。
73.牡丹出汉中河内,赤色者亦善。(同上)
释义:
牡丹(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以后始以木芍药称牡丹。其花入药,有清热、凉血、散瘀之功效)出产于汉中河内(黄河以北谓之河内),红色的较好。
74.紫威出三辅。(同上)
释义:
紫威(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倒挂金钟、凌霄花,花入药,味辛微寒,有破瘀通经、凉血祛风的功效)出产于三辅。
75.败酱出三辅。(同上)
释义:
败酱(草药名,又名野芹、苦莱、鹿肠。以气如败酱,故名。味辛苦微寒,有清热、消肿、排脓、活血、行瘀的功效)出产于三辅。
76.石龙芮出三辅。(同上)
释义:
石龙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石上,又名水姜、若姜、姜葵。种子和根皮均入药,治淋巴结核和疟疾)出产于三辅。
77.云实出三辅。(同上)
释义:
云实(矿石之一种,味辛苦,无毒,入药。杀虫治心痛,除寒热消渴)出产于三辅。
78.疑冬花出三辅。(《艺文类聚》卷八十一)
释义:
疑冬花(即枇杷花。枇杷,常绿树木,果可食,花、叶入药。辛温,化痰止咳)出产干三辅。
79.术出三辅,黄白色者善。(同上)
释义:
术(草药名,根茎可入药,有白术、苍术等数种。白术味苦甘温、补脾燥湿、利水止汗;苍术味苦性温、健脾燥湿、祛风湿)出产于三辅,黄色白色的较好。
80.桔梗出河东洛阳。(《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三)
释义:
桔梗(药草名,一名梗草。味苦辛,有宣肺祛痰排脓之功效)出产于河东(泛指今山西省)、洛阳。
81.巴豆出巴郡。(同上)
释义:
巴豆(药草名,因产于巴蜀而形如菽豆而得名,一名巴菽。果实阴干后供药用。味辛性热,有泻下逐水、祛痰蚀疮之功效)出产于巴郡。
82.莽草出三辅,青白者善。(同上)
释义:
莽草(药草名,一名芒草,又名鼠莽。有毒,可以用来毒鱼)出产于三辅,青白色的较好。
83.狼牙出三辅,色白者善。(同上)
释义:
狼牙(药草名,又名牙子。味寒,有毒。以根块黑色如兽牙而得名)出产于三辅,白色的较好。
84.麻黄出汉中三辅。(同上)
释义:
麻黄(草本植物,又名龙沙。味苦性温,有发汗解热、镇痛、宣肺、平咳之功效)出产于汉中、三辅。
85.龙芮出三辅,色黄者善。(同上)
释义:
龙芮(又叫石龙芮,见前)出产于三辅,颜色发黄的较好。
86.黄环出魏郡,黄色者善。(同上)
释义:
黄环(矿石之一种,入药)出产于魏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87.石芸出三辅。(同上)
释义:
石芸(药草名,一名螫烈,一名顾啄,一名勃列,味甘无毒,入药)出产于三辅。
88.甘遂出三辅。(同上)
释义:
甘遂(药草名,又名主田。味苦性寒,有毒,有消肿逐饮、消肿散结之功用)出产于三辅。
89.马刀出三辅。(同上)
释义:
马刀(药草名,味辛微寒,补中治漏下赤白)出产于三辅。
90.霸熏出霸陵也。(《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四)
释义:
霸薰(香草名,又名薰草,因产地不同而命名各异)出产于霸陵(汉文帝陵,在陕西省长安县东)。
91.楚熏出洛阳也。(同上)
释义:
楚薰(香草名,又名薰草)出产于洛阳。
92.楚蘅出楚国也。(同上)
释义:
楚蘅(即杜衡,又名马蹄草。叶似葵形而香,因又名杜葵。根入药。因产地不同,又有楚蘅、秦蘅之别)出产于楚地。
93.奏蘅出于陇西天水。(《文选·宋玉风赋》注)
释义:
秦蘅出产于陇西天水(今甘肃天水)。
94.蒨根出北地,赤色者善。(《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六)
释义:
蒨根(又写作茜根,又名茜草根,染料,可以染成紫红色)出产于北地(秦置,统甘肃、宁夏平凉、固原等地。治义渠,今甘肃宁夏县西北),红色的较好。
95.水萍出三辅,色青者善。(《初学记》卷二十七。《太平御览》卷一千)
释义:
水萍出产于三辅,颜色发青的较好。
96.墨出三辅,上价石百六十,中三十,下十。(《太平御览》卷六百五)
释义:
墨出产于三辅,上等的价格每石一百六十钱,中等的每石价三十钱,下等的每石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