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观察是随时随地的

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很着急。然后给孩子讲道:“学习成绩对你的未来太重要了,只要有好的学习成绩,才能考上好大学,然后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否则,你长大了就只能干体力活,不仅很累,而且挣钱少。”家长所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希望通过对孩子说明学习与他的未来的利害关系,促使孩子奋发学习。

但是,家长如果每次只是讲这些内容,说明在他的头脑中早已将“孩子的学习成绩太差、需要改善”这个问题,与“学习成绩好了以后的意义及学习不好的后果”混淆了。问题的意义和后果并不是这个问题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学习的意义和后果成为这位家长唯一的手段。但是,如果他紧紧抓住问题本身不放,他就会自然地想到:

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什么不好?

什么是导致他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

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呢?

显然,经过这些思考之后,这位家长肯定会想出更多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而不仅仅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了。难道不是吗?这与专业知识无关,它们来自我们的内在知识。

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火,因此他就问:“什么是火呢?”我们可能会这么回答:“火是发光的,就像太阳那么亮;火可以发热,将其他东西点燃,你要离它远一些,否则会被烧伤;火对我们人类很重要,火可以把食物烤熟,它让我们吃上了熟的食物;水是火的克星,火遇到水就会被熄灭;火是可以从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等等”。 字典上标准的解释是“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是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

其实,我们自己很清楚,我们所说的这一切都不是火本身,那些只是火的性质、功能、现象、特点、条件、原则、意义、重要性、弊端和危害等。当然,用语言恐怕难以表达出火本身是什么。在《说文解字》中也只能怎么说:“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显然,“毁”是指火的功能,“南方之行“和“炎而上”是说火的属性、性质、表现等。它们都不是火本身。

如果在我们的头脑深处,清楚地知道火本身与火的性质、功能、作用等是不同的两件事情,那么,我们给那个人的回答也许是:“跟我走,我指给你看”。如果只能用语言来表达,至少我们可以这么做,在讲完上面所有的有关“火”的解释后,最后一定要补上一句话:“我刚才所说的都不是火本身,它们只是火的属性、性质、功能等,如果你要了解火本身到底是什么,你只有亲自看见火。”

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感受到、见到的东西确实非常困难,不管表达能力多么高超,语言永远不是语言所指代的对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继续讨论。此时我们是否感觉到,本来人类的语言就不可能将事物表达如同它自身一样的清晰、准确,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将一个问题本身与这个问题的性质、属性、功能等混为一谈,那么,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将问题的性质、属性等当作问题本身告诉别人,或者与别人进行争论。

这是一种很可惜的状况,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是错的。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以及每个思想、观点和念头,有多少是将问题的性质、属性等当作了问题本身,而我们自己又不知道呢?

岛上非常安静。行人三三两两缓缓地走过,远处的群山静静地站立着,在小雨中时隐时现,在一片绿色之中夹杂着红黄叶子的树木在风中摇晃。整个小岛就像是一件刚刚被洗过的旧衣服,虽然有些陈旧,但是却干净得一尘不染。看来岛上的草莓成熟了,在街上到处都看见卖草莓的人。她们大都是中年妇女,脸色黝黑、皮肤干燥,穿着灰蓝色的粗布衣服。显然,她们的形象在告诉路人,她们卖的草莓就是她们自己种植的。

刚才我原本写的是“岛上太安静了”,在写下这几个字的同时,我观察到在那一瞬间自己的内心活动。“太”这个字包含着比较,不是吗?它意味着比一般的安静还要安静。而且,与“非常”这个词比较起来,“太’还包含着某种情绪,它可以表达两种完全相反的情绪。它既可以反映内心对过分安静的埋怨,也可以表达出对超出想象安静的欣喜和自豪。

当我说“太安静”或者内心升起这个念头时,我已经不能体验安静了,至少不能完全地体验了,因为我被内心的比较分心了。我当然不能控制比较的发生,但是,我可以观察到这个念头。观察到这些念头之后会怎么样呢?会发生什么呢?还是什么也不会发生呢?

如果我们自己不试着去观察,就只能等待别人给出答案。

不过,我们怎么知道别人说的答案是正确的呢?

我们每个人心中某个观点的转变是被别人说服的吗?

我们接受别人的观点是因为别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我们对此是否注意过或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观点都是来自自己的某种思维模式,它们是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自动运作的,它们由过去的经历、教育、家庭背景、宗教、职业、文化传统等组成的。

因此,只有某个人触动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在那一刻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得出结论和观点的,此时我们就会马上接受对方的观点。被别人触动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深处是偶然的,在没有人提醒之下,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进行观察呢?这种观察是随时随地的,这与别人无关,是必须由我们自己走的一条道路。

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看到了各种念头和思维模式,变化不就即刻发生了吗?这是瞬间的转变,也是革命性的转变,我们将否定自己以前的看法、观点。这不是一个逻辑推理的结论,这是一个看到的事实,只有我们自己去尝试,才能得到最终的验证。关键是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么做。

问题的所有属性、性质、功能、意义、发展趋势等组合在一起,仍然无法构成问题本身,问题就是问题本身。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时刻分清楚问题本身及其属性、性质等。

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呢?

头脑中的思想不像物质性的东西那么容易分辨。眼睛看见了某个物体,那个物体被眼睛看到了,眼睛与被看到的物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明显的距离和分离。

而头脑中的思想则不同,我们无法用习惯的空间和时间因素来区分不同的事物,因为思想是无形的。对于我们来说,让头脑看清楚问题本身及其属性、性质等之间的差异,必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首先要排除那些头脑懒惰的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的。我们是在与那些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人在讨论,不是吗?当然,那些头脑懒惰的人恐怕读不到这里,他们早就对这些文字腻烦了。

实际上没有方法。请不要失望,方法意味着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但是,从属性、性质中将问题本身区分出来,并不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从未区分的状态达到区分出来的状态,因为需要改变的正是思想自己。这种转变是即刻发生的,所有的真正的改变都是即刻发生的,就发生在我们看到思想缺陷的那一刻。就如同我们看到对面疾驰而来的汽车,而马上躲开一样,这不需要努力和方法,躲避的行动会自动发生。因此,关键是真正地看到,就如同我们看到疾驰而来的汽车将会给我们带来损害一样。

看到自己头脑中的思想缺陷并不是在反省自己,反省不会带来任何改变,只能给自己带来内疚、不自信的负面情绪。反省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思想在批判另外一个思想,这么做反而会强化思想中的缺陷。因为我们想改变它,所以就不能让它消失,这是思想的把戏,它通过反对或赞同使一个思想生存下去,同时相反的思想就也得以生存。然后,两个相反的思想不断地发生着转化,以使我们的头脑不停地在运作。这就是轮回。

假如我们并不是单纯地看、分析和理解这些文字,而是在自己的心中对照自己思想的运作过程,那么,我们就会真的看到了。只要我们随时都清晰的了解,我们要看的不是文字所蕴含的道理,而是文字所指代的对象,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真正地看到思想的运作过程。然后,头脑彻底地改变就发生了。

如果讨论到此,我们只是沉浸在对这些文字的认同与不认同,以及理解与否中,那么,我们恐怕仍然没有看到自己头脑中这个思想缺陷。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头脑中,看到自己的思想缺陷,看到自己将问题本身与问题的属性、性质等混为一谈,我们才能发生彻底的转变。如果我们确实没看到,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随时观察自己头脑中的思考过程。

认识我们自己不仅意味着认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走向哪里,关键在于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认识我们自己头脑中的每个思想的运作过程。然后,智慧就会产生,智慧不是思想,也不是由思想产生的结果,它知道一切答案。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观察我们自己。

~~~~~~~~~~~~~~~~~~~~~~~~~~~~~~~~~~~~~~~~~

有时,我们总是强调问题的原则、重要性、意义、弊端、不改变的后果等,这其实隐含着我们内心的一种心态,即解决问题的行动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而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指导者、管理者,但唯独不是一个亲力亲为的帮助者。我们在内心会这么想:“你们要为问题承担责任;我是为你们好;我只要结果,不看过程。”

总之,没有将自己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者、参与者、后果承担者,是导致我们忽略问题本身及其属性、性质等的区别的一个内心因素。当我们没有切肤之痛,没有身临其境时,我们就容易迷失在问题的周围而看不到问题本身。因此,为了看到问题本身,我们必须具有务实的品质,我们必须做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我们必须是一个习惯于让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

我们应该习惯于积极地深入问题中去,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中去,不怕面对问题,这就是务实。它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美好的品质。当我们参与到问题中时,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对面,还不容易看到吗?

太阳就要落山了,它在慢慢地接近群山,再过几分钟,它就要降落在群山中了。小鸟在四处鸣叫,它们在觅食。岛上的人们开始准备晚饭了,邻居把晒在外面的衣服收回去了,太阳渐渐变成了红色。所有的一切都在变慢,直至睡着后完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