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汉书·食货志上》)
释义:
积累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很多且财物有余,什么事做不成呢?有了这些东西,发动进攻就能占领,实行防御就能固守,发起战争就能打胜仗。这样就可以使敌人顺从,边远的人来归附,又有什么人招不来呢?
2.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故无道之君及无道之民,不能积其盛有余之时,以待其衰不足也。(《齐民要术·卷三》引《范子计然》)
释义:
粮食是老百姓的性命之本,国家的重宝。所以,没有道的君王和没有道的百姓,不能在粮食充足有余的时候储备,以备在粮食不充足时的需求。
3.桓公曰:“何为失天之权则人地之权亡?”管子对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饘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饘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饘卖子者。故天权失,人地之权皆失也。故王者岁守十分之参,三年与少半成岁,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与少半。藏三之一不足以伤民,而农夫敬事力作。故天毁埊,凶旱水泆,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此守时以待天权之道也。(《管子·山权数第七十五》)
释义:
桓公说:“为什么不掌握天权,人地之权就无从掌握?”
管仲回答:“商汤在位时有七年旱灾,夏禹在位时有五年水灾。人民没有饭吃,以至有出卖儿女的。商汤只好用庄山的金属铸币,来赎救人民无食而出卖儿女的;夏禹只好用历山的金属铸币,来赎救人民无食而出卖儿女的。所以,君主对于天时水旱不能掌握防备,人力和土地、财物也就无从掌握了。因此,成王业的君主总是每年储蓄粮食十分之三,三年多就能有相当于够吃一年的储备。三十七年就有相当于十一年多一点的储备。每年储备三分之一不至于伤害民生,还可以促进农民重视农业,努力劳动。即使天灾毁坏土地生产,发生干旱、水涝,百姓也不会死于沟堑或沿街乞讨了。这就是掌握时机以应对天气变化的办法。”
4.(白圭)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史记·货殖列传》)
释义:
要增加钱财收入,白圭便收购质较次的谷物,这是大众消费品,薄利多销;但在买卖谷种的商贸活动中,就多采购优质的谷种,保证所售谷种物美质高,取信于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