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具体来说一说“三德”。首先说正直,什么叫做正直?正者止一也,你看这个“正”字,上面一横,下面一个“止”字,止一则正啊!什么叫做止一啊?用《大学》里面的话来讲,就是“止于至善”这个一。《道德经》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所以,得一、止一、万法归一,这个就叫做正。中国的字可不是那么简单啊!止一为正,我们的心要修养到得止,要真正得止归一,这个才能称之为正。
那么,什么叫直呢?十目为直,随时就像有十盯着你一样,这个时候,你腰也直了、心也直了、人也直了,你也不敢有任何私心杂念。为什么呢?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焉敢不戒慎谨惧?!
“正直”这两个字,就是光明磊落、正大无私。《易经·坤文言》里就讲:“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这个就有“正直”的感觉了。坤卦的核心是六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真正的要做到自己心中无私无畏,进一步才能体会“正直”之德。我们从这个精神出发,树立起人生的正知正见,并发挥到社会人生之中,真正达到“止于至善”,这才能称之为“正直”。所以,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容易啊!
我们再来看“刚克”。刚者,阳刚顿断也;克者,克艰胜任也。阳刚顿断,就是有一种果断、立决,就是有说拿起就拿起、就放下就放下的果敢;克艰胜任,就是一定能够克服艰难、担当重任。一个具有“刚克”之德的人,外能克服一切障碍,内能顿断一切烦恼,这时候体现出来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接着他又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也,则塞于天地之间。”这个就是刚克的感觉。
在孔子之下,有两个人物在儒家里很有代表性,一个是孟子,孔孟之道嘛,当然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体现的是浩然正气、阳刚之气。还有一位,孔夫子在世时天天表扬,我们去翻《论语》,表扬得最多的那一位、从来没有批评过的那一位,就是颜回。但是颜回给人的感觉,他走的这个是“柔克”的路线,等一下我们讲“柔克”的时候再来讨论。
孟子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刚正——刚克正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至正之气。孟子说“天子不得为臣,诸侯不得为友”,天子到我跟前来了,对不起,我也不给你俯首称臣,因为我的修养、我心中的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你即使贵为天子也收拾不住。诸侯就更不在话下了,你想跟我做朋友,也得看自己是不是这块料,说实话,在战国时代有资格跟孟夫子做朋友的诸侯,的确也寥寥无几。我们看孟子,他有这样一种至刚至正之气,那就很不得了。为什么后世欣赏儒家为“孔孟之道”?因为以孟子的精神修养来看,作为孔夫子之后的亚圣第二人,确实是名至而实归。
孟子的这个浩然之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以直养而无害,就是心中正直,以正直之心正直之气,不以私心杂念来损害这个刚正之气,自然心中的正气就能充沛于天地之间。
中国古人讲“公生明,廉生威”,你如果有一颗公心,没有那么多的私心杂念,那你的心地光明,就不会滋生阴暗。这个“公生明”,就是指遇事只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你就一定不会被蒙蔽。人之所以经常被蒙蔽,往往都是因为有私心私利在其中。如果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问题,那就会很全面,不会偏向一边去。而一个清廉自守之人,则自然有一股不怒而威的庄严在其中,怀抱私心私利之人在他面前,往往会自惭形秽,不敢抬头。所以“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涵养浩然正气的重要路径,凡事从自己的心地下手,提起一念良知来,就不会落入阴境。事情不管做得好还是不好,也不管这个事是难还是易,关键是看做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公心,是从自己个人私利出发,还是从大局出发、从天地公心出发,这个是养阳刚正气的关键点,故称为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