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正心的根本方法

那么,怎么来正心呢?根本的方法,就在我们这本《大学》里,就在后面的《中庸》里。《中庸》开篇两句话对于修身正心是最重要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什么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要经常处在“中”的状态,中就是不左不右、不出偏差,就是我们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些不良的情绪、不好的情绪还没有升起、展开,或者是我们把它排除掉,让我们的精神又回到空净灵明的状态,这就称之为“中”。我们的精神时时处处都保持这种“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最好办法。你真正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那你的心也就“正”了。

当然,作为我们普通人,每天接触各种人、各种事,你说一点脾气都没有、一点情绪也不带,这也不可能。我们遇到很多事情,令人愤怒的事情也有,让人忧伤的事情也有,让人快乐的事情也有。我们不可能真的如铁板一块,丝毫情绪不动,除非你已经是得道高人,完全可以把控自己的情绪。那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就是《中庸》下面一句话:“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该表现情绪的时候还是可以发一发的,但你发到什么程度?“皆中节”,情绪要发到节点上,发得刚刚好,不左不右,力度也不大不小,正合适,恰如其分。

“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是我们内心应该常常保持的状态;“发而皆中节”,则是在人与人之间,应该经常留意的分寸。如果我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发出来都刚刚好,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处在一种和气的状态。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孩子有这样或那样毛病,你不发点火,你不拿鸡毛掸子挥舞一下也不行,适当的时候也要发点火,怒目金刚一下。但是发了火,你不能被你的愤怒“牵”着鼻子走,气得自己肝疼,那就过分了。本来孩子贪玩回来晚了一点,你排山倒海发了一通火,把孩子吓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上学都成问题,那就麻烦了。能让他知道错了,然后改过了就行了。我们出门做事也是这样,比如你在公交车上遇见小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行,不能当懦夫,你要站出来显示一下你的怒目金刚。但如果小偷都交给公安局派出所了,你还在那里愤愤不平、喋喋不休,那就没意思了。过了就过了,你照样上你的班,照样过你的日子就行了,不能老是让这些情绪堵在胸口过不去。

真正在心地上用功,古人说是“吹毛用了急须磨”,该用的时候就要用,像锋利无比的宝剑一样,它又不是装饰品,光带着好看是没用的。但是,吹毛宝剑只要你用过了,即使只划断了一根头发,用完了后也马上要磨,磨好了要放回剑匣子里面去。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随时把这个剑舞来舞去,容易伤着别人,也容易伤着自己。

我们对待自己的情绪也是这样,可以适当地发一发,但发了之后,要马上回到清清净净、一尘不染的精神状态中来。这就是“修身正心”的最好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