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仰一词中的“仰”字,金文已有此字,其象形如人抬头仰望天空。从“信仰”一词看,“仰”字与“信”有密切联系的意义有两点:一为敬慕、企盼义。《字汇·人部》:“仰,心慕之辞。”如《诗·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玄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395“仰”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尊敬、仰慕、期盼态度。这种态度进一步发展,可以使此客体成为主体的追求理想、榜样和行为准则。
“仰”的这个意义和“信”的相信、确信、尊敬、遵从、信奉等意义接近。其区别在于,“信”的对象更多的是真理或学说、教义等观念系统,而“仰”的对象则更多地指理想人格的感性形象。“信”的理性味道浓,“仰”的情意味道重。“信”可以说是“仰”的认识基础,“仰”则是认识上的“信”向着情感、意志方面转化、升华的结果。因为“信”的支持,“仰”具有可靠性;也因为有“仰”的转化和升华,“信”才更有现实的感染力。
就信仰中“信”与“仰”的关系而言,有几种情况:即“信”即“仰”,“信”即是“仰”,“仰”即是“信”,则有低级的本能信仰和终极的“天”的信仰二类,两者有抽象与具体、混沌与清晰、自在与自为等等不同;完全没有“信”的“仰”是典型的迷信;完全没有“仰”的“信”多流于理智信念,有一定“仰”的真正的“信”则是理性信仰的特征。宋明理学家再三致意于道体的主宰功能,批判那种认为世界没有主宰者的观念,自觉地将他们的信仰明确在理性信仰层次上。在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史时,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仰”的第二个意义是依赖、借助。《广雅·释诂三》:“仰,恃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谓取资于人曰仰。”如《墨子·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仰”的意思就是仰仗、依靠、依赖。
总的看,“仰”指主体对客体的敬慕、期盼、依赖、信赖等。在这个意义上,“仰”可以看成是主体为了消除自己的缺乏而对于对象产生的某种态度。主体愈自觉到自己的缺乏,其“仰”就愈明确、自觉、突出。同理,主体愈消除其缺乏,则其所“仰”将愈是其自身。当主体完全消除其缺乏时,则其所“仰”,将只能是其自己,这样的“仰”,也就成了自“仰”;与此相应的“信”,也就当然是真正的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