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通往4.0的路上

如果说实现工业4.0是一场马拉松比赛,那么起跑的枪声早已响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已行走在通往工业4.0的道路上。在德国提出工业4.0的规划之后,美国也提出了“再工业化”,而日本则提出了“再兴战略”,中国则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可以说世界各国都在通往工业4.0的道路上。

如果说各国的工业发展计划之间的对比还不够直观,那么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各国企业的表现则更加明显。印度争取成为了本次展览会的合作伙伴,其政府负责人明确表示要借助于海外投资实现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而美国企业则以微软为代表集中展示了包括智能化制造操作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智能技术;日本则是集中的展示了机器人产业的研发和运用,尤其是汽车生产企业本田汽车生产线上对机器人的运用。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实现工业4.0并非是对自身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同时还是提升国家政治地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工业水平就代表了其综合国力,谁率先进入了工业4.0时代,谁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国际话语权。因此各个国家都在把实现工业4.0当成未来半个世纪内的战略重点。

在现代工业体系当中,制造业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同样也是最能实现就业带动、技术创新、社会繁荣的产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只有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那么中国就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在实现工业4.0目标上的经验和做法。

德国:

从工业4.0的相关行动上可以看出,德国是一个非常具有危机意识的国家。随着中国这制造业的后起之秀风头越来越盛,德国已经开始着手在战略上对抗中国潜在的威胁。同时德国和制造业世界第一的美国之间也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德国提出工业4.0的战略本身就是为了对抗美国和中国的竞争。为此德国总理亲自宣传推动工业4.0的实施,并且在政策层面颁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一书,而在技术层面,则出版了《生产、自动化与物流中的工业4.0》,以期能够为德国的工业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针对德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大多数产业都被美国控制的情况,德国政府开始有针对性的扶持其举行制造业企业,如西门子等,进行信息化尝试。

美国:

事实上,美国早就意识到了其制造业衰退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且在2014年上半年就开始出台各种制造业鼓励政策。在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来之后,美国也提出了“再工业化”,其目标就是刺激美国的优势互联网产业企业进军实体制造业。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亚马逊大张旗鼓的进入智能终端制造、无人机物流等领域;而谷歌则开始进行智能机器人生产应用的尝试。另一方面,在生产和信息化都占有优势的苹果公司也有了工业化运作计划。

日本:

和德国、美国的制造业相比起来,日本的制造业似乎缺乏明显的长处,但是日本的引导计划更加具备可行性。日本根据自身老龄化严重的国情,制订了“再兴战略”,其本质同样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对自身的制造业进行提升。最明显的就是对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产业打通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壁障,最终实现日本制造业的工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