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教授:请大愿法师对企业成功之道做一些开示。
大愿法师:佛家讲,我们修行要成功,要有八个部分。我们做企业要做成功,也同样离不开这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是“以无常钱,买出离土,筑戒律墙,下菩提种”,然后“施定力肥,浇大悲水,开般若花,结成佛果”,这就是佛门修行的成功之道。
同样的,我们做一家企业也是如此!我们要在工作之中,去照亮自己的心,因为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身和心都在用。再者,我们也只有通过工作融入这个真实的世界,不然的话,我们的大脑会一直想,但那是大脑虚构出来的一个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
所以,我们怎样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面取得成功呢?应该说离不开刚刚所说的这个所谓的“八殊胜法”。
“以无常钱”,就是一切都在变,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是变化的”。这就是《易经》里面所谓的“变易”。所以,今天是优势的,如果我执着于它,可能明天成为劣势。就像墨子所说的“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很多人就死在长处里面。
用过去的经验来解释现在的事情,往往就会碰壁。为什么?因为时空变了,因缘变了,还用原来的老套路必然就碰壁。所以要时时刻刻保持觉知,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这样我们的心才没有一丝一毫的执着。我有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也不执着,我不执着于过去的成功,我才能够时时刻刻走向成功。这是“以无常钱”。
“买出离土”,意思就是,我虽在其中,但我不能陷在其中;我活在这个世界,但是我不属于它;我来造福这个世界,但是我不留恋这个世界,不贪著这个世界,我的占有心就被破除了。所以要有一个出离心,不然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的人往往在利益面前看不清楚全局,碰到自己有利益纠葛在其中的时候,就失去一颗公正的心,失去一个清醒的头脑;还有很多人在经营道路上,人家设一个局,设一个圈套,他就乖乖地钻进去。这都是没有出离心的结果。没有出离心,他就只顾往前冲,不能觉知瞬息万变的外在形势,能不犯错吗?
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有这样一颗出离心。虽然在这个中间,但是我不被它黏住;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但是不属于它。
“筑戒律墙”。其实对企业来说,制度就是戒律墙。制度一定要规范,流程一定要完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应运时、事的变化,再变化、再调整。但是,一定要有。
我们能够随顺常理,遵循制度,虽然不一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也不一定造就非常卓越的企业,但是我们平稳地发展是一定可以的,因为有制度保障。但是,当我们没有制度的时候,偶然侥幸的话,可能冲上去成为很大的企业,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可能成为很失败的企业。《道德经》上说“知常则吉,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这个意思。
“下菩提种”的意思就是,我们要不断地提升企业的人,尤其是企业家的心胸,因为企业家的生命境界决定了企业的“天花板”,决定了企业的高度。
企业家应该能够跟随企业的发展,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老板创办企业,一开始当然肯定是为自己创造财富,但是企业更完善以后呢?应该有一种更大的承担、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使命。当他有这种心胸的时候,我认为他的菩提心就发出来了。当然这期间,他一定会经历一些艰难。
我记得大慧宗杲禅师就曾经讲过:“一个人,一定要以寻死的心活在现在,活在当下。当一个人时时刻刻都以寻死的心活在当下,一切最坏的结果都打算好了,然后他才会拼命,把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慈悲心全部激发出来,然后他才能够有大成就。”
其实很多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之中,时时刻刻都可能遇到生死存亡的挑战,这时他的出发点、他的起心动念就非常重要了,一念之差可能就失败了,一念之好企业可能就有一个巨大的机遇。所以这个时候要“下菩提种”,要以菩提心,以一种真正的利他心作为经营的出发点。
从这一点出发,它必然招感的是全社会对他企业产品的认可,为什么?当他激发了自己内在的所有智慧、所有心力的时候,他一定能够更准确地体会到大家的心,以菩提心来体悟到大众需求的心,他研发出来的产品才会比较容易被大众认可。从利他心出发,这就是“下菩提种”。
“施定力肥”,在管理之中,尤其是遇到突发情况,定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佛家里面讲,一切法都可以归到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我们不要以为三十七道品就是一些名词、一些名相,学佛才用,不是!企业如果能把三十七道品用好,我认为我们的企业家就出来了,我们企业的管理智慧就出来了。
我们可以这么说,西方虽然有很多的管理学科,有很多的管理学流派,但是整体来说,我认为西方只有管理知识学。他们缺乏的是什么?缺乏的是东方管理智慧学。不要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能够激发每个人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我非常希望曾教授能够在企业管理之中,在工作之中,成就修行。在人性之中,开显佛性;在知识之中,挖掘见识。这样提炼出东方管理智慧学才是关键。要完成这个过程,这中间需要什么呢?它需要的就是三十七道品。
我们回到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来说。“五根、五力”是什么呢?是“信、进、念、定、慧”。
“信”是指信心,自信心。自信之后,就是对别人的信心,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这个社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以后的信心。“进”就是精进。“念”就是正念,正念就是觉知。
从“五根、五力”我们可以知道,觉知的前面还需要什么?有信,有进,有信心,有精进心,才能到觉知心。觉知心之后一直延下去,它后面还有定心,定心之后还有智慧心。有这样的五心,就是“五根”。
“五根”以后,我们才会有“五力”,力量就出来了。一切法门都是如此,企业经营也是如此,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一切法门都离不开心。
对心来说,首先是要安心。每一位企业家都要安心,安心是什么呢?安心是知道。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我的心,而且这个“知道”也在我的心,我不用到外去寻找。
很多人都忙忙碌碌,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一年换一个题目,但是他现在的企业效益并没有明显提升,然后许多东西都流于形式。其实这样做没有用,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学了知识而没有把它打碎,没有把它融到自己的血肉里面,没有把它融入自己的心中,那么它们之间是格格不入的,甚至会互相矛盾、互相抵触。
如果你只是从外面去找的话,你就无所适从了。智慧并没有开显出来,可能反而更迷茫了。所以,我们要回到“信、进、念、定、慧”上面来,才能够真正深入地成就觉知心。
有了觉知心以后才会有觉知力。觉知有力量了,企业管理才到位。你只有觉知心,没有用,它力量不够。由觉知心到觉知力,这个就是“五力”的第三力,正念力就是觉知力。
安心来自什么呢?来自信心。深信自己本自俱足,一切智慧宝藏都有,人性里面有佛性,在人性里面开显佛性,如此,我对自己就有信心了,我就安心了。因为我不用刻意向外寻找,外在的一切都只是给我一种启发而已,我的心就充满力量了。
安心之道还必须建立在无私的基础之上,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世间法一直所说的。我们的心如果是一颗为大众的心,心就能安。
只为自己的心,你的心一定不安,你会很恐惧,为什么恐惧?因为没有安全感。一家企业如果有几万名员工,而老板一个人用一个大脑对付几万个大脑,怎么应付得来?这样肯定活得很累,这时心是不能安的。当我们一直在管理中去控制、去“拔河”的时候,心会一直很累,会一直疲于奔命,一直做救火队长,一直不能安心。
要真正安心靠什么?靠与大众融为一体。当我恒顺众生、完全利他的时候,大家一起来磁化我的心,自然我的财富、我的地位、我的影响、我的事业都在其中了,我的心也就安在其中了。
心安了以后,才会有力量,才会不妄为,才能够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所以,能够知止,能够定,能够静,能够虑,才能够得,这个大学之道就在其中了。这一切都来自安心。
知止就安心了,这个“知止”不是我停滞不前,而是我心安了。如果我用一个不动的心去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的智慧自然就涌现出来了,它不是从外得,而是自己涌现出来的。所以知止而后定,定了心就会有力量。心有力量,管理才有力量。
老板自己的心都没有力量,他怎样让管理层有力量?管理层没有力量,怎样让生产第一线的人有力量?管理能够到位吗?不可能的!心要有力量,管理才会到位。不然我们有无量的管理动作,有无量的管理制度,都难实现。为什么?心没有力量。
所以要安心,让心有力量。然后,我们的心就会觉醒。心会觉醒,这就是慧心,有慧心就会有慧力,智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