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缺乏感——信仰产生的心理原因

缺乏感是人对自己处于缺乏状态的感受。原罪(基督宗教)、痛苦(佛教)、性恶(荀子)、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宋明理学家)等说法,虽然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可以说都是对人生命缺乏问题的讨论,是人们缺乏感的理性升华363。人的缺乏感,与缺乏的存在状态一起,与生俱来,与生相伴,谁也不能摆脱。人一旦被“天”自然生成出来,即成为具备无限可能性的有限存在物;因为人的有限性,人与“天”(或道、世界)不可避免发生隔阂,而有离失。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根深蒂固的缺乏感。

缺乏,意味着需要。意识到的需要,成为欲望,需要是欲望的基础。有欲望,人才有追求的心理原因。一般而言,追求的对象,总是欲望的内容。终极而言,人们追求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缺乏的内容。人们缺乏什么,才可能去追求什么。这个道理,先秦大儒荀子已经发现了。荀子在论证他的“人性恶”观点时,其中一个论据就是因为人性恶,人性中缺乏善,所以,人们在现实世界才去努力追求善。荀子说:

“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64

其中,“无之中”、“有之中”的“中”,指人性固有的内涵、人事实上已经具备者。“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这是荀子发现的现实的人追求什么对象的经验规律:人们生活中追求什么对象,受到他(感受到)的缺乏(“无之中”)的制约。因为人们如果没有(感受到)缺乏(“有之中”),则必然不会去追求。

荀子“人性恶”的观点,以人的自然生命、生理欲望等作为人的本性,将人的本性看成是物质材料,将它和金钱、富贵等物质欲望相比拟,而将人们对真、善、美等的追求看成人为(“伪”),与人性无关,反而反人性或克服人性,荀子“人性恶”论不能成立。将人性看成是物质材料,只是人改造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这就为君主专制、礼教吃人准备了理论根据。按照荀子这个思路,他将人对美好东西的追求看成是人的异化,将人类文明的发展看成是人性的遗失,那么,逻辑上似乎可以推导出这样的谬论:反对真、善、美、用等真理,追求假、恶、丑、害等消极物,反对、阻碍人类文明进步,才是符合人性的行为。荀子这类的人性论,潜藏着反人类、反真理、反文明的因素,所以,它后来受到宋明理学家的严厉批评。

不过,荀子发现了人感到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这一心理活动中的必然性因素,确是经验事实,值得重视。荀子发现:“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无”,没有,对人而言,即是缺乏。“中”,内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具体内容指内心意识到的“无”,实际上就是需要。意思是说,人如果内有缺乏,则心有需要。人缺乏什么,则他需要什么,那么,他在言行活动中就会追求什么。反之,他不缺乏,则他没有需要。他不缺乏什么,则他不会需要什么,那么,他也不会追求什么。荀子用朴素的心理学眼光,研究人所追求的对象,和人事实上的缺乏、人的心理需要的关系问题,发现了这些规律性因素,非常正确,也非常深刻,很有科学价值。

如果将荀子发现的心理活动中的这个道理,运用在信仰产生问题的讨论中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看法,那就是:缺乏,是人一切活动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也是信仰产生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而缺乏感,则是信仰产生的直接的心理原因。因为人有缺乏,有缺乏感,所以,人要努力追求消除缺乏,克服缺乏感。

当然,人们始终处于缺乏状态,但他们未必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具体缺乏的是什么;即使感受到了缺乏的对象,也未必就能够寻找到消除缺乏的合适办法;即使人们寻找到了合适的办法,也未必当即采取行动。人缺乏什么,人的缺乏感是什么,人意识到自己缺乏什么,人事实上追求什么,相互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人与人在具体的感受、认识、追求上的区别,而不是本原上的区别。人们往往既缺乏熊掌,又缺乏鱼,二者不可兼得。于是,意识到熊掌更重要的人,当然会舍鱼而取熊掌,意识到鱼更重要的人,则会舍熊掌而取鱼,这是很自然的。人对自己缺乏什么,在感受、认识、追求等方面的区别,并不能掩盖人与世界分离导致根本上处于缺乏状态这一共性;正如人处于缺乏的生存状态,并不能掩盖人与天本体的合一,也不能掩盖现实的每一个人都先天具有的非常圆满、什么也不缺乏的本性。

所以,缺乏是信仰产生的事实上的前提条件,缺乏感则是信仰产生的心理原因;而人的本性则是衡量人是否真正缺乏的恒定标准,对自己本性自觉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认识、把握了自己缺乏的标尺。

人的缺乏感,在认识上表现为人对世界整体、根本的无知(黑暗),在情感上表现为孤独(因感受到自己心理上甚至生命深处的缺乏而孤独)、痛苦(因现实种种努力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缺乏而痛苦)、焦虑(因对自己未来能否消除缺乏没有把握而焦虑)、烦躁(因对自己拼命物化却只能消除部分的、表象的缺乏而烦躁、无聊)、恐惧(因自己根本上缺乏最可靠、最永恒的依靠、安全而恐惧)等,在意志上表现为需要、欲望和冲动。需要是缺乏的同义词,欲望则总是指向自己感受到的缺乏的对象,如事物、力量、真理、心灵或精神、整体的道或“天”等。

人从自己无根基、无依靠、无归宿的动荡、黑暗、混沌生活中产生的缺乏感,使自己指向最高的“天”,指向最广阔无垠的世界,指向最深层的生命本身。根据前述消除缺乏必须以天人合一为背景,站在天人合一高度,寻找消除缺乏的办法,也可以说,只有与世界合一,与“天”合一,与生命本身合一,完全自觉自己的人性,并在现实世界完全实现自己的人性,现实的人才能彻底消除自己的缺乏感。

按照孔、孟儒学的理解,缺乏感,不是来源于人本性的心理感受,反而是人本性隐而未显的表现。人的缺乏感,主要产生于人的形体与整个世界的分离,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与“天”的分离或对立。所以,孔子、孟子、程(程颢、程颐)朱(朱熹)、陆(陆九渊)王(王阳明)等,都努力用“天人合一”的眼光,以“天生德于予”、人人“固有”善的本性、“性即理”、“心即理”等命题,揭示人的本性与“天”的内在一致性。荀子不理解这一点,用经验的“天人相分”思路,讲人性的“性伪之分”,只注意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形体材料、生理需要、心理活动等经验事实,忽略了人的本性、人的精神中所蕴含的超越性内涵,直接将人的缺乏感看成人本性的内在物,看成是人本性的表现。于是,他从人自身那里,寻找不到消除缺乏感的正确道路。结果,荀子只好依靠外在于人的礼法规范,甚至王权干预;而继承荀学的末流学者,更是依靠祈祷鬼神来寻找消除缺乏的道路。这就将孔、孟开创的消除缺乏的正确道路引向了歧途。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对一些社会上流行的概念进行新的理解。比如,爱,指以自己的言行活动帮助他人消除缺乏感。又比如,恩惠,指以自己的言行活动帮助他人消除功利上的缺乏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