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争议多年的化肥增值税终于以恢复增收落下帷幕,带给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每吨成本上涨40~50元。当然,这只是众多涨价风波中的一环而已。2015年初铁路针对化肥的运价已经进行了上调。相比2006年的每吨公里0.0498元,化肥铁路运价在10年间上涨了400%,达到每吨公里0.1551元。紧跟运费的是电价,2016年电价上浮0.1元,对于有相应配电产业的企业而言,可能上涨幅度只有0.08元,但部分企业上涨幅度可能超过0.2元。还有天然气,虽然不是涨价而是下跌,预计幅度在0.5元左右,对气化工的企业是利好,但对更多煤化工企业而言则是噩耗。因为当下气化尿素的成本为1200元,而煤化尿素的成本则超过1400元,天然气价格的调整几乎将煤化工尿素厂家逼上绝路,尤其是那些纯尿素厂家,没有复合肥等其他产品线的利润支撑,停工可能是最佳选择。
应对之策: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2011年的数据,农民每亩化肥投入金额上涨额近40元,基本等同于农民在复混肥上投入的增长。数据还显示,除尿素保持平稳外,碳铵、磷肥、普钙、钾肥等大肥的投入均处于递减趋势。大肥原料化进程逐步提速,这也是化肥零增长而新型肥料、生物制剂、有机肥逐渐兴起的根本动力。
不转型是等死,乱转型是找死,慢转型是必死。大肥企业转型不是简单得多延伸一款产品,更多的是观念和制度上的削足适履。很多企业在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一味地强调“要适合企业”,这种执拗“定制化”的背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模式的吸收。“要走美国路,必穿美国鞋”,这也是为何行业内标杆既不是资源丰富的湖北企业,也不是依靠能源的合成氨企业,而是真正依托市场而生的山东企业。
上述是针对大肥企业转型来说的,对于本身是复合肥的企业而言,在成本上涨、产品竞争力降低、服务短时间跟不上的情况下,天脊在河南一省突破50万吨的奇迹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拳头总是比巴掌有力,蜷成一团更容易度过寒冬,利用化肥运输半径的限制,从渠道模式、产品结构、服务特色三个维度,真正意义上构建自己的根据地,稳扎稳打成就区域霸主,不失为一条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