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下面一段,就是“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这一段。大家注意,我们手上统一的这本书,是把这一段放在后面第八个部分的,但实际上,应该放在这里。这是错简,先秦古书都是刻在竹简、木片上面,一本书刻下来,估计要好几捆竹片、木片,有时候拴书的绳子翻断了,不注意竹简就放错了,后人也没有纠正过来。
我们看原文:“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看起来这么一大段,实际上内容很简单,就是将这个“五纪”天时与社会人事相配合,形成一套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人间社会的设计构成也是通过“法天则地”而建立的。对于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同层级,因此也会跟不同的天时、天象进行对应。所以“曰王省惟岁”,就是说王者,他是社会的最高领导者,那么,他主要管理的是辅政大臣,就要像一年统领四季一样,只注重大的、显著的变化。“卿士惟月”呢?就是指像卿大夫这样层级的贵族,在统领他的下属时,就要像四季统领十二个月一样,应该考虑得相对细致一些。“师尹惟日”呢?师尹,指基层的社会管理者,直接面对庶民百姓,那么,他在行使自己的职责时,就要像一个月统领三十天一样,要有很细致、很精确的目标管理。“庶民惟星”,庶民百姓从事生产、安排生活,要像每天的时辰一样准确,不能随便乱了方寸。这是一套很简洁明晰的金字塔结构,人类社会的基本管理模式,从古至今也不外乎此。
“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之从星,则以风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在一天的不同时辰,会有风雨阴晴,无常变化。这是比喻最基础的社会民心,也会有这种阴晴不定的变化。所以,“师尹惟日”这样的基层为政者,必须像明了每天的时辰变化一样,明了社会人心的变化,这样才能和睦社会,安抚民心。这就是“日之从星,则以风雨”的喻义。而“卿士惟月”的卿大夫和“王惟省岁”的王者,则要对日月之行、四季冬夏这样大的社会变化,进行认真的反省和考察,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健康地运转下去。
“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岁、月、日、时之间的关系,正好可以与社会管理的结构相匹配,人类社会的运转与自然天时的运行没有什么差别。社会的结构必须由上到下,把这个社会统领好。如果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不作为,只是随着世风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从上而下引领社会的良好风气,那就正好与自然运行相反。岁月是这么运行的,人间社会也应该这样运行;岁月运行不能颠倒,社会管理的金字塔也不能颠倒。
人间社会的这个关系理顺了,就能够“百谷用成”,各种作物才能够遵天时而成熟丰收,世间百业才能兴旺。这套原则体现在庶民百姓身上,就是“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那么,庶民百姓就会拥有良好的风俗,有德有才之人就会显现出来,人们就能过上家家安和、用度充足、康乐太平日子。
“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这就是从反面来讲社会关系颠倒的危害性。如果我们社会的这一套管理结构出了问题,就像岁月日时的关系出现了变易,跟正常的天时运行相违背,那么,百业生产就会出问题,社会风气就会昏暗不明,有德有才之人就会隐匿起来,家家户户都会在不安之中,面对风雨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