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之中明体用

再看下面一句:“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大家都知道,就是“仁义礼智信”。周子认为“诚”是五常之根本;而五常不过是“诚”在社会生活中的显现。“诚”不仅是五常的显现,同时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所以称为“百行之源”。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这一句,涉及到了体和用的关系,而体和用,又要根据不同的情形来认识。

在中国古汉语中,有很多的用法,同样的一个字,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就像这个“诚”字,在不同的章节里面,就有不同的理解。在第四章里面说“寂然不动者,诚也。”好多人就只抓住这一个地方,以为“诚”就是不动的意思。其实,这也只是从“诚之体”的说法,即诚的静相;然而在用上,就不止如此,所谓“静无而动有”,就是“诚之体”所显现的动静二相。那么,怎样理解“静无而动有”呢?这个就要在我们自己身上找体会了。

以前我们在小组研学《六祖坛经》的时候,陈萍利老师就讲了个昭觉寺清定上师的故事。大家平时看老上师的时候,觉得他整天笑眯眯的,很和蔼可亲,问他什么,他都很清楚明了。他常说:你们不问我的时候,我心头啥都没得,空空净净,但是你们一问,我就啥都有了,哈哈。这就是“静无而动有”嘛!实际上是功夫到位的一种感觉。我们平时在做功夫的时候,就要时时体会这种“空和无”的感觉,但是,当念头一生发,你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什么都有了。所以,这个“静无而动有”,其实是体和用的关系。我们自己本身这个体,本来是空荡荡,找不到一点杂质的,也超出我们的感官之外。但是一旦要做事情了,心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很多东西来。

今天在座有两个小学生,这个感觉就像小学生做数学题。一道题可以有很多种解法,对不对?但是,在你还没有看到这道题之前,你是不会想到这些题的各种解法的,心中不会没事找数学题来想,对不对?

禅宗有个说法叫做“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当我们这个心体没有外界东西对应的时候,它就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处于静止状态。这就是“静无”。但是,当外界有东西掠过,在你心中产生了对应,那就是“动有”了。事情来的时候,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等事情过去之后,你的心体又空净了,又恢复到“静无”的状态。如果念头功夫做得深入的人,就在这一句“静无而动有”上,就会感觉很自在。就算事情再多、再复杂,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性,事情来了就做,做完就放下,了了有何不了?如果功夫没有做够,就放不下、了不了。我们有些人,事情还没有来,本来不该东想西想,该好好休息睡觉的时候,却把控不住,白天黑夜都使劲去想,成功失败都想到了,结果事情反不是预想的这样。另外呢,事情就算已经过去了,我们往往还是放不下,会想如果当时我这样做会更好,换一种方式做会糟糕,等等。想得多了,你就体会不到“静无而动有”的感觉。

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么有能力,如果在做事时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在“静无”、“动有”上没有很好的体会,那你的功夫就不够,做事就没把握。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检验自己心性修养水平的一把尺子。

那么,怎样培养“静无而动有”的功夫呢?就是下一句“至正而明达”,就是在心性的一念之“诚”上下功夫。功夫下够了,达到“至正”的状态,自然也就明了通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