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轮轰炸——取经徐工工厂、青州工厂

紧接着进行的培训是关于反垄断的,培训老师来自设在北京的法务部。

培训的内容是什么是垄断、垄断的危害有哪些、涉嫌垄断企业受到了什么惩罚。尽管员工听得如坠云雾,但给他们灌输这些有很深的用意,一则表明卡兄对法制的崇尚,二则表明这次收购行动的合法性。

接连不断的培训并不只限于在工厂内部展开,为了让绿城工厂尽快融入卡特彼勒,他们采取了很多方式,也想了很多办法。

卡兄在中国有近二十家工厂,有像设在徐州那样的旗舰级工厂,也有像青州那样的被收购回来的工厂。绿城工厂想要去取经,有很多种选择。

收购后第四个月,所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加入了取经的队伍,分成两批。

第一批去一半的管理人员,第二批去另外一半管理人员。

由绿城工厂运营副总领队,租了一辆大巴车,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那个时候,国家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正捅在各地基础建设的G点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建设高潮。出差的时候,曾路过这样一个路段,路两边的施工场地上清一色使用卡特彼勒的设备。对卡兄而言,那是对企业形象最好的展示。

这位运营副总自豪感油然而生,一路上他侃侃而谈,这些在路旁正在使用的设备无疑又给了他底气。已经好几个月了,你会发现,所有卡特彼勒的人几乎没有说过卡兄的坏话,一提起这家企业,他们的神色都表现得非常自豪。他们对企业的这种忠诚与自豪确实让人钦佩。而反过来,一家企业能让员工达到这样的层次,夫复何求!

在车里,众人听得是如痴如醉。

这样的侃大山又同正常的培训不同,却又是一种新颖的培训。

从这位老总口里爆出了很多关于卡兄的风趣故事来,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卡兄的魅力。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的行为反而得到了正常培训中不会达到的效果。

甚至让人觉得这种老总肯定是有意这么做的。

对于要造访的这两家工厂也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站便是在位于山东的青州工厂,曾是家老国企,有几十年的历史。怎么被收入到卡兄麾下的,之前已经讲过。

所以,同样是一家收购过来的工厂,对绿城工厂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是他们选择这家工厂作为第一站的一个主要原因。

运营副总曾在这家工厂任职过,由他出面,绿城工厂来的人受到了很好的接待和礼遇。

不光是因为这位运营副总的人脉广,面子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家工厂的总经理还是绿城工厂的董事。绿城工厂进行这次访问的时候,这位董事当时还没有去夏威夷度假,不过,应该已经有计划了。想想几个月后发生的事情,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先是逛厂,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去看。对他们而言,这时传说中的卡特彼勒工厂在才算见到了庐山真面目。

它确实有很多和绿城工厂不一样的地方。只是这就像盲人摸象,但至少每个人都看到了属于自己专业的那一面。

做安全的,一定能看到它会在车间出入口设两道门,一道门让车辆过,一道门让人过。

做质量的,一定能够看到它的点检卡记录是如何的规范和详细。

做生产的,一定看到了工装摆放的合理及高超的焊接质量……

每一个人的着重点不一样,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卡特彼勒工厂。

这家工厂确实很大,建在山脚,地势崎岖不平,车间的分布也不是很有顺序。厂区还在不断扩建中。除了这家工厂,周围还有配套厂,由供应商建立,形成了整个工业园区。园区里甚至还有学校,有工厂和学校联合建立的试验中心,为工厂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创造着新的技术。特别是那个试验中心,规模很大,设施齐全,想来卡兄是投入了一定财力和物力的。

逛完了厂子就是座谈,青州工厂总经理到达会场做了讲话。讲话中,这位总经理表达了对绿城工厂的喜爱,然后承诺,青州工厂会给绿城工厂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接下来的安排也很有意思。一般我们所见到的座谈,一对一分主宾座下,然后大家侃侃而谈。他们不是这样,而是一对多。

绿城工厂来的人都在一个会议室里坐着。

青州工厂方面,先来的是EHS经理(安环经理),抱着一个笔记本过来连接投影仪。他会根据精心制作的PPT将青州工厂的安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青州工厂是如何开展安环工作的,有什么自己的特色等情况在20分钟以内讲完。之后,会留有QA(自由问答)时间,一般为十分钟。QA完成后,抱起电脑走人。

质量经理进屋,工作程序与安环经理一样,连投影仪讲PPT……

这样一场会议下来,效率非常之高,而且是有的放矢。在运营管理上,青州工厂向绿城工厂完全是敞开胸怀的,有问必答。卡特彼勒文化的包容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青州工厂的确有悠久的历史,从那有些破旧的老厂房就可以看出来。经过几年的改造,它已经具有了一些的卡特彼勒风格。

但有一些东西却被保留下来,比如,它还在给员工建房。而纯正的卡特彼勒工厂是不会这样做的,几乎只关心核心的业务。这一个政策被保留下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文化的多样性。

但在对青州工厂的改造上,卡兄却还是花了一番心思的。青州工厂原来的品牌还被保留,用于中低端市场。后来,卡兄也在厂区里建了新的车间,以备将来生产卡特彼勒品牌的高端产品。

绿城工厂将来走的也会是这样的路子。尽管产品不同,但参观青州工厂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他们的第二站是徐州工厂。在前面那些章节里,我们已经对徐工工厂有相当了解了。从合资公司走出来之后,徐州工厂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成为卡兄在中国的旗舰工厂。

后来,这家工厂牛掰到什么程度呢?

卡兄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美国本土、日本工厂、位于徐州的中国工厂三家产品放在一起,组织质量专家团进行评比,之前质量专家是不知道这三个产品分别属于哪家的。最后,徐州工厂的产品胜出。

这说明徐州工厂已经能够生产出诠释卡特品质的卓越产品。徐州工厂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得到了应有的地位,这让中国区非常欣喜。徐州工厂的产品不仅在中国区供货,也销往全世界各地。

说徐州工厂是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旗舰级工厂,这是毫无疑问的。之前也已经说过,徐州工厂是卡特彼勒在中国的黄埔军校,为亚太各区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了许多的人才。而且,在这家徐州工厂里诞生出了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第一位华人董事长,之前,这一重要的职位一直由外国人来担任。

在绿城工厂的管理人员去参观绿城工厂时,华少还在这家工厂担任总经理。

在徐州工厂,绿城工厂的人到达以后,依旧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那个时候,同时参观徐州工厂的还有另外一拨人参观,可能是学生。于是,两家就凑到了一起。

徐州工厂设有专职的接待人员。所以你能想象,他每天的接待任务是很繁重的。也正是因为设了专职,他的接待工作显得非常专业。单就这一方面,要比青州工厂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比如,厂区办公楼的前台有铭牌WELCOME LVCHENG。进入厂区前要求参观人员戴上安全帽和无线耳机,接待专员会全程通过无线耳机给他们讲解。

包括绿城工厂在内,因为有两家参观单位,队伍不免有些庞大。刚进入厂区,美丽的接待专员就说,绿城工厂的员工可以在厂区内随意拍照,但另外一家参观单位则不允许,这让绿城工厂的员工觉得受到了对方的非常重视。给人的感觉,徐州工厂像要把所有的一切毫无保留呈现给你,因为你是家人,加入了卡特彼勒的这个大家庭,这就是他们最为人称道的包容性文化。

尽管对绿城工厂开通了随意拍照的权限,但是所有的人只允许走在车间里狭窄的绿色通道。因为绿色通道被认为是安全的,不会被车间里的机器伤害到,这再次体现了卡特彼勒的安全工作以及对安全的重视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

有一个车间把参观通道建在了空中,怕参观者不小心可能会碰到东西,参观过道上布满了温馨提示。就是真撞上了,也没事,头顶及侧面都包裹着厚厚的防撞条。空中参观通道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参观者不会对生产者造成骚扰。

俯瞰下去,整个车间的生产一目了然。这真是一家现代化的工厂,设备在高速运转着,产品被整齐地摆列着,每日的产量都会在车间的许多个LED屏上投放,这里所呈现的是世界最先进的工程机械生产线。

很多车间主任参观过了徐州工厂直呼过瘾。

徐州工厂在很多方面比青州工厂做得要好,这是此行中很多人的普遍意见。也的确如此。一家是正统的外资企业,一家是收购过来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谁亲谁近,而是真有差别。这次参观结束后,有人说,学习徐州工厂,可能遥遥无期;学习青州工厂,用三五年便可赶上。

参观完厂区之后,依旧是座谈。各个系统的负责人过来,给他们讲自己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最后,时任徐州工厂的总经理华少也过来了。不像青州工厂的总经理说了些客套话便走了,徐州工厂总经理华少和绿城工厂的人聊了很长时间,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人受益匪浅,也让很多人进入了洗脑模式。更重要的,大家对华少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

仅仅是在半年之后,这位老总走马上任,对绿城工厂的未来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事隔一周之后,第二批人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程序和第一批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