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互联网传播效果

以往“大喇叭”式的广告传播不灵了,商业传播渐渐让位于互联网传播。

检验传播效果,历来有两套标准:一是间接标准;二是直接标准。间接标准是传播本身的效果,比如收视率;直接标准是从受众角度检验,比如品牌知晓率。

互联网传播,目前仍然受大众传播的影响。比如,互联网浏览量就是传播广告收视率的互联网表达方式。但是,互联网传播毕竟不是大众传播,因为更加精准,所以,互联网传播效果的检验标准会更复杂一点。特别是当把传播“引爆”作为互联网传播的结果检验标准时,检验标准就更加明确了。

以我观察,互联网传播效果大致有四个检验标准。

标准一:PV和UV

第一个标准就是浏览量(PV)和独立访客(UV)。

PV(page view),即页面浏览量,或点击量;通常是衡量一个网络新闻频道或网站甚至一条网络新闻的主要指标。

UV(unique visitor),指访问某个站点的不同IP地址的人数。

以2017的传播“爆品”,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军装照”H5为例。7月31日22时上线,1小时浏览次数突破3000万。8月1日,当天浏览量(PV)3.94亿,独立访客(UV)5700万。上线10天,浏览量突破10亿。

现在,1000万的浏览量可能是很多传播的底线,特别是外包服务。或者说,这是一个可以“交差”,让甲方无话可说的传播效果。

但是,很多人可能有个感觉,1000万级的浏览量,怎么用户无感?

我们先排除浏览量灌水的因素,尽管这种现象很普遍。

我觉得还要加一个指标才合适:浏览时长。这是因为“标题党”盛行,很多页面打开的时间很短,不足以获取内容信息。

标准二:传播量+

1000万级的传播量,怎么才能有效果?

方法之一是:线下推广+线上传播,或者说,场景+传播。

当然,如果结合线下推广活动,1000万级的传播量就很不错了。

比如,2017年经典跨界传播案例,京万红“红动中国”“带上万红吃火锅”,话题相关阅读次数为1148万,总话题阅读量为2000万。公众号覆盖粉丝数为2373万,阅读量为70万。

从效果看,销量增长非常好。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线下场景,场景有助于加深传播效果;二是精准传播。

场景为传播增色,关键在于,场景不仅仅是时间+空间,场景还容易制造情感、情绪。

在互联网空间,情绪最有传播效果。

方法之二是:互动传播。

统一小茗同学&腾讯的2017年整合传播,覆盖用户4.3亿,植入曝光8.3。有足够的绝对传播量,更重要的是有1016万个红包发放。

我们知道,红包仍然是目前最有效地吸引注意的低成本方式。红包发放通常意味着,互动开始了。